熱門:

2020年12月4日

再談建築 不談政治 論中港澳建築文化

上回文章結尾提及「矛盾重重、百感交集」……本文承接上文作下理,順理成章將香港項目與澳洲悉尼項目作一比較,與上文作中港項目比較後加入澳洲,延續立論,但並非結論。

談到國內的項目,近年大灣區的發展,建築設計似乎是當中炙手可熱的創意工業,假若你是一位有名氣的建築設計者,國內許多的大型項目及新發展項目必定首選香港大師一展所長,發揮創意。

國內領導對創意接受的程度可以說是極高,比香港高出多倍,絕不保守!差不多任何具創意的建築設計師可以繪畫得出的都可以接受,所以經常流傳國內領導們的一句說話:「不怕不接受創意、只怕你沒有創意」,對於許多熱愛重視創作的人,國內這龐大的建築實驗場是非常吸引的,亦是原創的樂土。

加上國內決策者的文化,由上而下,當領導拍板確認設計後,下面每一級的人事及人士,包括管理人員、審批部門、相關持份者、施工單位、監理隊伍、國內設計院,以至星斗市民,都毫無保留完全接受履行實行實現該創意,並全面配合建造過程所有細節及不能修改設計及計劃其竣工後活動等。

筆者經歷過數個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等重慶重點項目及其建設過程,目睹國內各部門的配合及遵從領導指示,誓死將項目造得盡善盡美,保留原創,準時峻工,簡直令人驚訝!最嘆為觀止的是建造時間之快捷,令筆者短短數年間完成數百萬呎的項目。

反觀香港累積了大量創意的項目及設計方案,大量創意從業員在本港業主委托後,雄心壯志,滿腔熱誠地推動本土創意建築……無奈往往換來兩種後果,一在城規會或區議會以多種政治原因被反對,造成所謂愈創意、愈反對!二則是在城規會糾纏了10年8年,也許胎死腹中或永久被拖延,最終令投資者失去興趣!試問在這意識形態上,又有幾多創作人繼續其創作?

談到澳洲,筆者近半年在澳洲悉尼覓地興建住宅,由買地至設計過程,總算順利,但在當地審批過程中,發展卻是另一種挑戰,令人目瞪口呆。

Ellery Parade及其附近住宅開發項目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或更早,它通過「鐵網」式規劃在山上創建了一個俯瞰城市的新住宅開發區,其中主要道路互相平行發展,在各個層次上相互交流。因此,有機會在Grid System中創建具有不同形態的各種房屋設計,這不僅使個性化的潛力發揮至最大,而且整體上是Seaforth的特徵之一。

除了在Ellery Parade地區發揮了她的潛質外,Panorama Parade,Peacock Street,Dalwood Avenue甚至MacMillen Street都充斥當代平房設計,新舊交融,充滿新機,充分探討了「多元化統一」的意義。因此,多樣化而不是標準化和多種多樣的選擇是Ellery Parade、Seaforth及整個悉尼範圍內的精髓,也是筆者大展拳腳的樂土,發揮創意住宅設計。

無奈,疫情中在澳洲生活不其然想起「口罩論」,崇尚自然、崇尚自由的白人對強制性戴口罩是極度反感,甚至寧死不屈,讓生命順其自然都不願戴上口罩!猶如西方文的金句:「人生就是這樣,生死由天!」此種文明精神之高尚,或是極高情操在亞洲社會不容的,甚至令人費解!

同樣地在澳洲的經驗就是全面理性地「以人為本」,以極高的自由自主的情操以感覺去審批項目,而不是以法例法規去審批或批出反對條件或意見。

審批意見極大部分都是人性化感性的評語,住宅民居最大的關注就是鄰居的意見,要一整條道路或旁邊的持份者同意及設計必須滿足「絕對私隱」的要求。最令人詫異的就是審批部門把關的意見是極為「抽象」的意見,接收意見的持份者必須是擁有極高的智慧、耐性及忍讓,否則無從適應,無從着手。

抽象的審批意見可以是極個人化極抽象的意見如顏色上有點深,淺一點較適合;看上去比較笨重、輕巧一點更好;設計手法太新穎,與旁邊的舊屋子格格不入,太新穎的設計會危害駕駛者的安全;或立面設計可以調整一下,令該設計融合鄰居的住宅設計,不要太新穎等。審批部門以上的種種意見都是極為抽象的,可以說是難以跟進,故以上的意見全是抽象及個人化的感覺,而不是法規,與中國內地由上而下領導式的一次過「拍板式」絕對審批、或香港重重部門的關卡式審批,以法理清晰、批准及否決建基於建築物條例理據有極大的反差,絕對不是建基於感覺,比對起中港澳三地,澳洲的情況似乎是所有創作者最無所適從的!

話雖如此,每當我們想起西方文明國家的民族意識或文明行為,以致人民自律質素如公共交通工具費用支付是自律的,長途火車費用亦是自律的,沒有任何稽查查票;或是回想起年初在澳洲山林大火後,澳洲政府呼籲國民「制水」,筆者認為是以截斷水源配合政策,怎知節約用水是全自律性質,呼籲國民早上減少用水洗車及灌溉花草等自律性行為,而該制水政策並沒有任何約束力,只由高質素的人民自行決定。因此西方社會文化絕對是建基於尊重人民本身的素質及自由,與亞洲社會凡事都管,要管就管到盡,或視人民質素於無物,以家長式管理施政成極大對比。

此情此景經歷中港澳在建築項目策劃到審批過程之差異,作為大時代的小人物如筆者,又何去何從,了斷何時?

何周禮
何周禮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及董事

放大圖片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