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許多創作者、藝術家、建築家都擁有自己的成長故事、經歷及過去。這些成長故事及興趣往往就是啟發他們靈感的原動力。
許多從事創作的人士,最常見有兩大問題:一就是從根本上不知道「創作」為何事;二就是講不出任何「動聽的概念」來源及創作動機,這就是一見高低的原因。
談到許多國際級的創作人、建築家,他們總是有一個獨特的成長歷程及興趣,而這些歷程動力就是他們卓越作品的泉源。例如上世紀被選為最具影響力的法國/瑞士建築家Le Corbusier(勒.柯比意) ,他的成長歷程就是特別愛好機械性的生產,被工業革命深深地影響,然後提出「機械理論」等的機械美學(Machine Aesthetics),應用在建築設計及理論上。
Le Corbusier的理論就是「椅子就是座位的機械,屋子就是居住的機械」,對他而言,明顯地「新款汽車」及「飛機」就是他的興趣及創作靈感,該靈感當然並非建立於裝飾性的表面,而是機械本身的功能、美學及性能,從而啟發在建築設計上,亦應表達功能、美學及物料的性能。在Le Corbusier的建築作品中,許多都有當時的新款汽車,在他的巴黎未來城市規劃概念中,更利用寬闊的道路作為跑道作飛機升降。他在機械美學的論點下,發展了「新建築五點原則」,也創造了四種平面,強調建築設計不是「豪華裝飾」為關鍵,而是要設計者要注意材料的應用及其物盡其用,與結構的創新,更深層次的觀念,就是要表現機械美學的論點,在機械化的生產下,建築其實可以不必有過多的包袱與裝飾。
而當代的建築家、設計家中,如英國Norman Foster(科士打)長期以來一直是飛行愛好者。小時候,他就喜愛一部以未來飛行員為特色的漫畫Dan Dare。他說,這漫畫的飛機和飛船剖面圖激發了他成為建築師的靈感。他曾在皇家空軍服役,並有資格駕駛自己的私人直升機和噴氣式飛機。他設計過四個國際機場(斯坦斯特德機場、香港赤臘角機場、約旦和北京女王阿里亞機場)和一個航空博物館。Norman Foster的日誌紀錄超過4500小時的飛行時間。他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次飛行都是一次冒險,而設計建築物也是如此,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很幸運能夠同時享受這兩者。
因此,Norman Foster的作品中有不少的建築都極具「機械元素」,極具前瞻性及未來主義,尤其是在功能及結構美學上,猶如一架飛機,絕對是功能結構的表達,並沒有任何不必要的裝飾,猶如飛機機翼上絕對不會裝置任何不必要沒有功能的組件一樣,每一個細節都是幾何的表達,功能的表現。
另外一位當代的英國建築家Richard Rogers(羅傑斯),同樣是基於同一主義,以極具前瞻性的機械美學於七十年代在極傳統的英國倫敦本土上,設計出Lloyd's Building,將銀行的密封的傳統觀念打開,更與意大利建築家Renzo Piano(皮亞諾)合作於1997年在法國巴黎建造出史無前例,影響深遠的Pompidou Centre(龐比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其功能外露表達主義表露無遺。
至於近年的建築家、設計家中,更出現一些深愛星球大戰美學(Star Wars Aesthetics)影響的原創人,將星戰元素如黑、白、軍藍灰及戰船的美學巧妙地、含蓄地應用在建築設計上,當然在當代的創作過程中,靈感的泉源是非常重要,但應用的過程中必定是隱藏式的表達,絕對不會低劣地將建築物設計成一艘戰艦外型或以膚淺的手法將千歲鷹放在大堂等……但肯定在細味其細節中,尋找到星戰美學的影子。
其實,作為任何創作人,根本沒有什麼找不到靈感或欠缺創造力;只有創作人自己欠缺成長歷程中的興趣,若懂得將它「化」作動力,絕對是講設計故事的靈感泉源。
何周禮
何周禮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及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