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標普500指數今年5月20日「見熊」(由高位累挫逾20%),反覆跌至6月17日的3636點才見底,到本月16日彈上4325點,自低位回升18.9%,距離「復牛」僅差1.1個百分點;納指更率先在8月3日從前低位反彈逾20%,早一步進入牛市。至於道指則未曾由今年1月5日的紀錄高位回吐超過兩成。
華爾街近期氣氛高漲,主要是7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和核心CPI的按年漲幅都低過預期,投資者憧憬通脹已在6月見頂(當月CPI按年飆9.1%,創逾40年最勁)。
不過,總統拜登上周二(16日)正式簽署由國會參眾兩院通過、總值4300億美元的《降低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後,市場樂觀情緒頓時收斂。美股上周五低開後偏軟,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分別下跌0.86%、1.29%、2.01%,按周回落0.16%、1.2%、2.62%。
面對40年來最猛烈的通脹,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曾表示,局方可以做的就是運用緊縮貨幣政策(加息和縮表)去遏抑需求,對供應問題則無能為力,唯有靠聯邦政府在財政政策下工夫。可是,《降低通脹法案》在能源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投資」規模達3690億美元,對俄烏戰事引發全球供應鏈受阻甚至斷裂的迫切危機卻不見着墨,與法案「降低通脹」的名稱顯然是藥不對症、名不副實。
物價未能受控,勢必加深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事實上,美國今年首兩個季度的GDP都呈負增長,已符合普遍認同的衰退定義,惟財長耶倫以至鮑威爾都矢口否認,強調就業市場持續強勁,特別是最新的7月失業率降至3.5%,屬半世紀以來最低。不過,就業市場表現往往滯後於整體經濟,類似情況並非罕見,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在翌年11月便出現「失業式復甦」(jobless recovery),兩者同樣是不同步。
本報「前沿思考」作者John Mauldin較早前直言,經濟衰退肯定已經來臨,但他從未見過衰退與徘徊歷史低位的失業率同時出現這種怪現象。其實,經濟衰退發生在全民或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時,只是「失業式復甦」的反面,美國來一次新式的「全民就業式衰退」(full employment recession),又何奇之有?
返回港股,周一恒指低開200點,輕微滑落至19564點後,受惠人行調低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0.05厘和0.15厘,刺激恒指回升至最高19825點,收報19656點,跌116點。
附【圖】顯示,港股未觸及10天線已乏力,在EJFQ系統反映弱勢股沽壓的弱勢股指數明顯跌穿40%的關鍵水平之前,恒指短期即使超賣反彈,也難望突破過去半年累積的19300點至19800點成交量密集區頂。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