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布3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上升8.5%,屬40年以來最勁且略超預期,核心CPI亦漲6.5%,惟分析認為,推高通脹的因素如新冠疫情影響供應鏈和俄烏戰爭等大致已經反映,加上聯儲局「鷹式收水」無懸念,預期通脹將掉頭回落,儘管今年未必顯著改善,卻無再衝高之虞,反而較擔心央媽太進取,打擊復甦甚至引發經濟衰退。
貨幣政策加速緊縮,刺激美國10年期孳息重展升浪,昨天亞洲時段一度攀越2.8厘,利率向上帶動美元造好,美滙指數續於100關波動,短線或上試2020年3月高位102.992,惟突破「肺疫頂」的難度不細。
首先,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初期,金融市場陷入混亂,投資者爭相Risk Off傾向「現金為王」,美元受惠於流動性高,是避險資金最為依賴;目前政經層面無疑仍存在不確定性,還未致衍生恐慌情緒,美元避險需求不及兩年前。
其次,息差屬本輪美元強勢的推手,究竟聯儲局2022年應加息多少,官員與大行各說各話,實際要視乎5月更激進收水的效果,若通脹放緩便毋須再落重藥。雖然今年餘下3季經濟表現難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他發達經濟體(日本除外)同樣面對物價趨升,幣策正常化不會手軟,意味在「你加(息)我都加」之下,美元息差優勢未必能持續擴大。
另一方面,美元霸權動搖或會影響滙價。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致西方陣營用上「金融核武」,俄國暫時似乎處下風,在烏克蘭戰事固然沒拿到什麼甜頭,本身經濟受創程度則有待評估(例如資源交易使用盧布結算的落實進度)。不過,無論出於地緣政治還是經濟考慮,國際對環球金融系統以美元為核心的質疑必定愈來愈盛。
IMF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指出,對俄金融制裁有可能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令全球貨幣體系更分化。此外,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估計,美元的支配地位會在20年內告終。「鱷王」達里奧(Ray Dalio)更早於2020年已預言美元將失寵。
附【圖】所見,自歐羅1999年面世後,美元在全球國家外滙儲備的佔比徐徐回落,即使於歐債危機後略作反彈,整體趨勢仍向下。從這個角度看,國際減少依賴美元並非始於今日,只是對俄制裁勢促使更多國家或經濟體構建以本幣為中心的金融環境,進一步「去美元化」。
與二戰之後英鎊被摒棄而美元迅速崛興的情況不同,市場上暫未有哪一種貨幣足以取代美元,惟政經條件將使美元「難復當年勇」,美滙指數短期強勢相信於103止步。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