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工部周四公布,2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急升7.9%,續創上世紀八十年代(1982年1月)滯脹結束後最大增幅,惟不少經濟學家相信通脹遠未見頂,4月份有機會衝上9%水平;倘國際油價繼續失控飆升,CPI年內錄得雙位數漲幅的噩夢,完全有可能出現!
翻查紀錄,美國對上一次上演雙位數通脹已是40年前,當時聯邦基金利率高達15厘水平,相比之下,目前聯儲局明顯遠遠落後於形勢,必須大刀闊斧加息才有望壓伏通脹。
當通脹預期不斷把利率推升,美國國債難免成為拋售對象,而且沽壓已持續近3個月。近日俄烏局勢激起避險需求,具指標性的10年期國債孳息一度回落至1.7厘以下,但短短3個交易日已重越1.9厘,突破10天、20天及50天平均線,上方較強阻力位於2.15厘左右,即運行近40年的下降通道頂線(迴歸線加兩個標準差)位置。
值得留意的是,大戶本月初開始加碼沽空美債,重倉押注債價續跌、孳息攀高。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最新資料,美國10年期國債短倉合約數目正持續上揚,淨短倉數目達36.58萬張,屬「後肺疫時代」以來最高。然而,最新淨倉數目佔未平倉合約比率僅為負9.7%,與過去5年最低位的負18.74%仍有一大段距離,不排除沽壓才剛開始。
眼下債息走高的機會增加,究竟會對投資部署帶來什麼影響?簡單而言,若債息未來繼續攀升並突破上述2.15厘臨界點,按曾被譽為「債券大王」的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創辦人格羅斯(Bill Gross)說法,即金融市場上「最驚人的趨勢線」將被打破,反映長達30多年的美債牛市戛然而止,後續市場反應可能是過去數十年未曾見過,屆時勢必牽動整個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向,引發資產大輪轉(Great Rotation),投資者必須因應形勢制定新策略。
不過,正所謂每朵烏雲總鑲有銀邊,面對美息趨升,資金逐漸減少新經濟股持倉,轉投傳統板塊,其中銀行業的淨息差(NIM)有望改善,盈利或將顯著復甦,相信會成為最大受益者。自2020年3月環球新冠肺炎大爆發以來,成份股包括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等24間大型銀行在內的美國KBW銀行股指數,一直與美國10年債息走勢亦步亦趨,兩者相關系數大部分時間處於0.7以上偏高位置。以此估算,在債息顯著回落前,美國銀行股多數繼續向上。
不少本港上市銀行股亦有類似情況,以滙豐控股(00005)為例,過去兩年其股價與美債息幾乎同步【圖】。換句話說,只要市場相信俄烏戰事僅屬短期衝擊,長遠不會對環球經濟(特別是美國)造成嚴重破壞,債息年內極有可能隨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重納升軌,銀行股盈利前景及股價表現依然值得期待。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