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悶局未破,恒指不排除出現另一次「四線滙聚」,相比亞洲區股市,隨着近日區內新冠疫情稍為緩和,亞股5月暫呈先跌後反彈,但因美元滙價去向難料,加上疫情反覆,斷定後市已重拾強勢,恐言之尚早。
MSCI亞洲(日本除外)指數(簡稱亞洲指數)自4月底掉頭回落,踏入5月跌勢加速,主要受區內疫情惡化衝擊,在本月上旬,亞洲每日新增確診病例仍高踞40萬至46萬宗之間,引致多個國家及地區立刻加強封鎖措施,連一直控疫得宜的台灣亦告失陷,觸發台股曾於數天內暴瀉14.4%,拋售潮蔓延至鄰近地區股市。
商品通脹加劇也倍添區內股市壓力,亞洲作為全球製造業重鎮,中國、台灣、南韓和印度都是重要商品進口地,近期原油、銅、鋁、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漲勢過急,無疑令製造業成本大增,對企業盈利構成負面影響,拖累股市向下。
這些不利因素至本月中開始淡化,亞洲指數自2020年「肺疫底」展開升浪,到今年2月見頂,累積漲幅差不多一倍,其後兩次回落考驗黃金比率23.6%皆反彈,在5月中雖再度失守,惟迅即重返近3個月的徘徊區內。
本輪亞股下跌能夠很快轉勢,美元應記一功。美國聯儲局4月底議息會議紀錄顯示,官員認為如果美國經濟持續表現強勁,宜於未來的會議開始討論減少買債規模。投資者早前一直憂慮「收水」,當央媽終於透出「鷹氣」,市場反應卻不算激烈,美滙指數僅短暫重越90心理關口後又失守,代表儘管寬鬆政策或略為收緊,惟在依然海量的貨幣供應下,美元弱勢不易扭轉。由於資金沒因「收水」預期而加快回流美元資產,對亞洲區股市衝擊有限。
另一方面,中國計劃遏制大宗商品價格不合理上漲,觸發早已大升的原材料價格出現調整,倫敦期銅一度挫至1萬美元以下,國際油價亦從高位回吐超過6%,等於為亞洲製造業釋除重大負面影響,自然利好股市。
不過,今次只應視為反彈市,因疫情僅暫時紓緩,尤其印度的隔離措施效果尚待觀察,與真正成功控疫還有一段距離,仍是區內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此外,在聯儲局下次議息(6月15日至16日)前,美國貨幣政策若再有任何逆轉的風聲,勢將左右美滙,一旦美元回勇,恐對亞洲股市構成壓力。
附【圖】所見,亞洲指數正受制於多條平均線,面對阻力重重,若缺乏強大上升動能,估計短期內指數較大機會續於徘徊區橫行。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