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4月22日 即巿股評 港股直擊

【跨市博弈】不盡快重開經濟 社會代價越來越高

最近美國坊間最大的爭論,就是應否盡快重開經濟。有些評論認為,新冠病毒並未像最初想像的那樣致命。例如上月倫敦帝國學院研究人員所做的預測,估計英國及美國將分別有51萬及220萬人死亡。但實際上,兩地至今的死亡病例分別只有 1.6 萬及 4.2 萬。以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美國因 COVID-19 死亡的人數可能只是約6萬人,與2017至2018年期間因冬季流感而死亡的6.1萬人相差無幾。而持續的停工及嚴厲的封鎖措施,實際上建基於錯誤的預測模型。

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冠狀病毒的傳播基本上是不可避免,因為隨著更廣泛的測試發現,不少感染者根本完全無症狀。目前,抵抗疫情擴散的方法,可能就是令群眾增強免疫力,以及進一步加強公眾的衛生意識。事實上,政府目前採取各樣的隔離措施,目的也不是降低死亡率,而是為了「壓扁曲線」(flatten the curve),從而使醫療系統不會一下子被拖垮。不過,社會的封鎖和隔離只會延長病毒流行的時間,而壓扁曲線也不會減小曲線以下的面積。

根據橋水基金(Bridgewater)的估計,全球經濟大規模的停擺,對企業造成的損失規模將高達20億(美元.下同)以上。企業為削減成本,需要大量裁減人員(最近失業人數己大幅飆升),過去一個月美國已失去了 2200 萬個工作崗位,對於需要依靠工作謀生的人來說,情況無疑是令人接近絕望。政府過度反應所造成的損害,已比疾病本身造成的人命損失還要大。

當然,反對倉卒解封經濟的人會認為,應該以抗疫措施而避免了可能死亡的人數來計算付出的經濟代價,其潛在的價值實際高達10萬億至15萬億元。不過,在美國每年也有逾13萬人因貧窮而導致過早死亡。再者,無論是醫療、教育、公共服務都需要依靠經濟運作來支撐;而龐大的政府開支,聯儲局無限量 QE,只會是權宜之計,更不是萬靈藥。

個人認為,在環球疫情大流行下,禁止成千上萬的群眾聚集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個別地方政府在疫情高峰期已過後,卻依舊施加毫無意義的限制,除了擾民以外,似乎是太多政治上的考慮。不少人在 Covid-19 疫情的恐慌中,其實已長期困在家中,再拖長下去可能為帶來更多的後遺症。在疫苗出現之前,要百分之百遏制病毒肯定是無法實現的目標,但社會每天付出的代價卻越來越高。

家族辦公室投資經理

徐立言(本欄每周逢一、三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