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於網誌指,現時香港供水系統有三個主要來源,包括從廣東輸入的東江水、本地集水區收集的雨水及沖廁用的海水。隨着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於去年底開始運作,為香港供水系統引入淡化海水後,位處北區石湖墟的全港首座再造水廠亦於今年3月20日投入服務,為香港供水系統引入另一新水資源—再造水,預期每年可節省逾4800萬元。
石湖墟再造水廠於3月開始投入服務,現時供應再造水予上水三間學校,以及四個屋邨/屋苑的居民使用。水務署預計在古洞北新發展區及粉嶺北新發展區全部用戶入伙後,石湖墟再造水廠將全面投產,每日再造水產量可達7.3萬立方米,供應予約52萬名市民使用,為香港每年節省約2200萬立方米食水消耗量,相等於8800個標準泳池的容量。現時,食水每立方米的造價約10元,再造水每立方米造價僅為7.8元,如以2200萬立方米再造水代替食水沖廁計,每年可節省逾4800萬元。
水務署又指,會持續檢視再造水供應發展,在技術可行和合乎成本效益下,把再造水供應擴展至其他新發展區,以及仍然使用食水沖廁地區,包括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及元朗南發展區等,以進一步減少食水用量。政府正提升現有元朗污水處理廠為三級處理淨水設施,並藉此將部分經三級處理的排放水加工成為再造水,供應附近地區用戶作非飲用用途。長遠目標是循環再用水及海水沖廁的覆蓋率由現時85%人口,增加至90%。
此外,水務署正積極發展中水重用作另一循環再用水資源。中水即是從浴室、洗手盆、廚房洗滌盆和洗衣機等地方收集的水,經處理後同樣可以重用,作沖廁等非飲用用途。在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區現正興建中水重用系統,處理居民中水作沖廁用途,預計於今年底開始分階段供水。同時會繼續研究及開拓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水資源,期望可以進一步提升本港供水的韌性,支持香港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