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早前宣布展開「溝針」研究,了解混合接種兩款新冠疫苗的成效,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現時未有數據顯示新冠疫苗「溝針」成效,認為要招萬多人做研究不可能,建議可招募數百至數千人,觀察他們在接種後的免疫反應。
他指出,「溝針」接種在臨床應用經常發生,例如部分安排給兒童接種的疫苗,會以四合一、五合一等方式,一次過注射多款疫苗,以減少注射次數;又或者在接種第一劑舊疫苗後,有新疫苗推出,成效及安全上比較優勝,第二劑就可以安排打新一款疫苗。他又指出,接種不同平台的疫苗後,產生的免疫反應,光譜或者較接種一款疫苗闊。
何栢良又提到,部分活動能力較高,例如仍可外出飲茶的院舍長者,接種疫苗誘因會較大,他們願意接種疫苗的程度會較高。他建議當局在他們接種疫苗後要收集資料,與一般接種流感疫苗後出現針口痛及發燒等情況比較,並邀請打完針的長者講述接種新冠疫苗的原因,認為對其他長者來說,宣傳效果及認同感會更好。
何栢良又指出,如果長者擔心接種新冠疫苗,當局就要梳理他們的憂慮,包括要將外國安老院舍的接種疫苗數據,及以往接種流感疫苗後的一些疾病發病率轉變,告知院友及他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