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4年12月12日 中國財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丨分析:宏觀政策擴張空間打開 關注刺激規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重點經濟工作進行部署,明確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等。外電綜合多名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會議內容基本符合預期,提高財政赤字和降準降息訊息在預料之中,宏觀政策的擴張空間已打開,同時關注刺激規模,並預期明年經濟增長目標和今年一樣定在5%左右。

另外,由於是次會議將需求政策擺在優先事項第一位,分析普遍預計未來會有更多與消費相關政策出台。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會議對宏觀政策定調更積極,財政政策強調增量,貨幣政策重回寬鬆,各類政策加大協同配合力度,把提振消費放到更重要位置;會議明確提出明年要「提高赤字率」,預計明年財政赤字率有望達4%。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將有所增加,用於「兩重」、「兩新」以及向國有大行注入資本金。而「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意味明年的新增專項債額度有望達到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以上;財政金融配合將成為明年宏觀政策組合的主旋律。

明明說,「三駕馬車」中,消費是明年的重要政策抓手,會議將擴大內需放在科技創新之前,其中提振消費放在提高投資之前,體現國家層面對消費需求的重視。此外,養老、生育等補貼政策也有望進一步加碼。

澳新銀行中國市場經濟學家邢兆鵬表示,總體是延續9月、12月政治局會議安排,由於一攬子政策措施內容已出台,後續關注重點轉為量的方面,就是從做什麼轉到做多少。

該行預計財政赤字率上調至3.8%,擴大發行超長期國債1萬億元和地方專項債2.3萬億元;降息30個基點、降準100個基點。應對風險的超常規措施方面轉向中小金融機構和房地產。邢兆鵬指,明年GDP增長目標仍將是政策力度的試金石,預計該目標將下調至4.5%至5%;中國仍更注重長期結構性增長,而非短期數字。

銀河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聶天奇表示,料明年財政力度或將是近年最大,鑑於當前土地收入持續降低,最近幾年政府性基金實際支出強度均低於年初預算,認為明年實際財政力度需要關注確定性更強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和實際預算內政府債發行規模。從逆周期調控的角度來看,預期明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應在5%以上,狹義赤字率方面預計應在4%左右。

聶天奇指出,會議提出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兩新」列在「兩重」之前),預計明年財政重點支出方向將在今年基礎上,進一步向消費和社保領域傾斜,其中超長期特別國債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會議釋放強烈穩增長訊號,將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對經濟復甦前景樂觀預期;將促消費放在首位與目前國內經濟複雜內外環境有關,會議明確釋放宏觀政策更為積極取向,寬財政與寬貨幣組合,財政政策更為積極,貨幣政策基調轉為適度寬鬆,參照央行以往措辭,本次釋放強烈支持性貨幣政策。穩健偏寬鬆貨幣政策,將為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和實體經濟復甦營造適宜貨幣環境。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首席分析師楊暢認為,宏觀政策的擴張空間已經打開;經濟工作會議對外部環境的判斷是不利影響加深,意味明年經濟工作要做好相關政策儲備,應對可能加深的不利影響,一旦出現外部衝擊,需要採取相應的擴張性手段予以對沖,確保國內經濟大盤平穩運行。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的表述,既包括目標要擴大國內需求,又包括手段要要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具體又涵蓋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與近期政治局會議表述保持一致。

經濟學人智庫中國經濟高級分析師徐天辰稱,與去年會議相比,這次最大的不同是將需求政策擺在優先事項第一位,而去年是將科創擺在第一,顯示出領導層更關心增長、就業、物價等短期變量,經濟打好基礎才能更加從容地應對外部挑戰。經濟政策較為進取,雖然無法一夜之間幫助經濟回到正軌,但至少能夠避免各項宏觀指標進一步下行,例如通脹大概率將企穩回升;又認為「反內捲」是一大亮點。

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表示,會議基本符合預期,為明年出台更積極的刺激政策奠定基礎。今年會議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或表明將在未來幾個月看到更多與消費相關的政策出台。另一個積極的方面是繼續重視對外開放和外資、外貿。會議還對人口方面的挑戰給予了一些關注,承諾提高生育率、改善民生力度。這些政策雖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取得成果,但在年輕一代面臨挑戰的情況下是必要的。

保銀資本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有關提高財政赤字和降準降息屬預料之中;政策的方向是明確的,但刺激的規模很重要,可能要在美國宣布對中國出口產品徵收關稅後才能具體知曉;認為本周兩次會議的政策轉變力度顯然比9月最後一周要更大。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