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聯十年全球最難負擔、要不吃不喝20.8年,才能買到樓的香港,私樓價格升幅與住戶收入中位數,兩者距離就愈來愈大,「其實兩者都是齊上齊落,只是樓價升得快過收入很多⋯⋯。」民生不安製造民情躁動,王于漸認為莫過於此。--本刊記者李潤茵
蟬聯十年全球最難負擔、要不吃不喝20.8年,才能買到樓的香港,私樓價格升幅與住戶收入中位數,兩者距離就愈來愈大,「其實兩者都是齊上齊落,只是樓價升得快過收入很多⋯⋯」民生不安製造民情躁動。
「不同年代收入不同,愈年輕收入愈低,樓價卻是急升;早期出生的人,有機會有高收入、儲到錢,然後買樓,遲出世收入低過人,儲錢更困難,買樓當然更困難──這已經遠不止於收入差距大,更是財富差距大。」
王于漸計算過,擁有物業與「無產階級」的財富差距,可高達三十倍,「對於99%打工仔來說,單靠工作薪酬是賺不回三十倍的!」這是無奈的現實,他研究本地房屋政策多年,便一直倡議「重建房屋階梯」,首推是出售公屋。
「47%香港人住在公營房屋,平價出售公屋給居民,房屋的運用效率能提高外,住戶亦能得到資源、財富及安全感。」1998年,港府曾經推出「租置計劃」,出售13萬個公屋單位,當租戶變業主後,王于漸觀察到兩批居民存在分別——業主家庭內,每戶居住人口為3.4,相反租戶僅2.9,相當於每兩戶住少一人。
500年前的網絡效應
「沒有富爸媽,只能靠政府做代父母。」王于漸指,現今政府要積極有為,否則很易釀民粹,「不要忘記人人都手機在手,很快就可以運動起來!當市民高度不安時,任何事情觸發民眾傷感,也會輕易成為催化劑,尤其在網絡諮詢年代;而觸發點與躁動原因,有時候未必有直接關係」。
歷史不斷上演「網絡動員」。王于漸引述歷史學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作,指出現今世界都面臨「廣場與塔樓」(The Square and The Tower)的問題,「廣場是群眾,他們沒有權力,唯一擁有的就是不滿情緒;塔樓是權力機構,他們擁有權力,卻無能力處理民眾的不安情緒,結果兩者形成衝突及對立的局面」。
他說:「500年前,塔樓就是天主教教會,民眾同樣很多不滿,馬丁路德就提出質問⋯⋯,而在同一時期,歐洲出現重大科技突破──就是活字印刷,資訊傳播速度因而大增。」昔日的印刷術,等同今天的社交媒體,結果同樣是形成網絡,而印刷術則為世界帶來一場宗教革命。
原文請閱12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