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傳媒人杜思平】中國快時尚電商希音(SHEIN)6月初傳出已經啟動申請在倫敦上市的程序,但一個月後有報道稱,這個IPO預備好Plan B,改在香港掛牌,充分顯示SHEIN以至Temu等中國企業新貴「出海」時面對外國強烈反彈,除了中美角力的政治因素,進軍全球的中國電商平台還有「兩宗罪」,歸根究柢都是「鬥平」模式惹禍。
「第一宗罪」:超低價
SHEIN、拼多多旗下Temu、以至阿里巴巴的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等平台在IT技術和經營模式都有創新,令他們更迎合新時代的消費模式。他們進一步減弱中介的作用,讓中國廣大生產商更能直接接觸各地消費者,有助壓低成本;SHEIN革新了供應鏈,做到時裝款式更推陳出新,連快時尚龍頭Zara也不如;Temu的介面設計花了心思,吸引用家「網上逛街」,並非只直接到想購買物品的頁面,還會瀏覽其他產品,很多時候買了原本沒計劃買入的貨品。
中國新興電商的營運有可供人學習之處,但他們闖出一片天,主要還是靠超低價,跟西方同類對手──例如亞馬遜、Zara──比較,他們可以做到半價甚至三折,而且這種低價絕不能只用勞工、土地等各方面成本低來解釋,涉及一些甚具爭議的手法。
目前最受關注的是關稅問題。全球各地對海外寄入來的包裹都採取「法律不管瑣細原則」(de minimis),貨物低於某個價值的郵件不徵關稅,毋須報關手續,海關甚少抽查,理由是向這些包裹徵稅的收入低於行政成本,美國、歐盟和巴西豁免關稅的門檻分別是800美元、150歐羅和50美元(折合港元分別為6240元、1270元和390元)。SHEIN和Temu通常涉及小額交易,可以避免郵寄徵稅,但這些交易數量龐大並迅速增加,累積下來節省到的關稅金額十分可觀。更甚者,SHEIN和Temu通常同一時間有大批貨物出口到同一個碼頭,其實是可以自己租用整個甚至幾個貨櫃,但他們刻意把這些貨物打散寄出,甚至同一個客人的訂單超過免稅上限的話,寄出時拆成幾個郵件,運到目的地才重新包裝在一起,寄給客人。
根據美國海關統計,金額低過報關要求的郵件去年首度超過10億件,2015年只有1.34億件,8年期間增長646%,近3億件這類包裹從中國寄出。代表美國生產商利益的組織「推動美國繁榮聯盟」(CPA)推算,這些郵件在2022年總值1880億美元。
原文請閱8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