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地緣政治局勢緊張金融風險時間頻出的大背景下,香港股市和債市增長放緩,經濟持續低迷。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量同比下降25%至1,249億港元。香港股票市場的首次公開發售集資總額同比大幅下降68%至1046億港元。中資高收益和投資級美港元債指數於2022年分別下跌33%和10%。即使面對重重困難,有券商仍能透過獨特策略在逆市中取得住績。
根據年報顯示,中信國際、華泰國際、中金國際三足鼎立已成定局。從收入來看,中信國際、華泰國際營業收入均突破百億港港元,中信國際營業收入為14.14億美港元(約110億港元),華泰國際以109億港元緊隨其後,中金國際營收為94億港元。在淨利潤方面,中金國際以31億港元拔得頭籌,華泰國際和中信國際以20億港元和10億港元分列二三。從總資產方面來看,中信國際總資產為2412億港元排名第一,中金國際以1938億港元排名第二,華泰國際以1792億港元排名第三。值得一提的是,華泰國際是三家頭部在港中資券商中唯一實現總資產、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均呈正增長的券商,其淨利潤同比增長34%,成為盈利能力最強的在港頭部券商。
風控能力和科技賦能成跨週期關鍵
作為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在港中資券商,華泰國際在過去6年裡實現資產增長10倍,通過領先的科技能力,有效預判風險,同時把握市場波動機會,實現“低風險、穩盈利”的高品質發展。截至去年年末,華泰國際的總資產同比僅增長3.8%至1791億港元,低於中信國際的2412億港元,但淨利潤多出中信一倍,同時杠杆率保持在健康的10倍左右,不及中信一半。
另外,動盪的市場環境對傳統中小型券商業務受到嚴重威脅引至收益不斷萎縮。據港交所公告,2022年全年共有47家香港券商宣佈停業,遠多於2021年的17家,甚至相比2020年的37家、2019年的22家也創下新高。華泰國際看準此機會,與本地傳統中小型券商業合作,推動傳統中小型券商轉型,通過賦能科技、產品和服務能力,打造共贏生態圈,更廣泛地服務本地投資者,同時亦讓中小券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實現業務轉型。
國際化佈局拓展新業務增長點
隨著全球資本流動趨勢,不少頭部券商也積極在東南亞佈局,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目前各大券商在東南亞的業務拓展主要分兩種:一種是以銀河國際為代表,通過收購馬來西亞聯昌證券國際,實現經紀業務的快速增長;另一種則是將券商在香港已有的機構服務能力延伸至海外。
中信證券在路演中提到,雖然國際業務去年在亞太區市場的份額有所上升,但總體上仍存有一定壓力,希望未來貫徹“三步走”目標,在中國香港、亞洲及全球市場中繼續穩中求進。
華泰國際去年設立新加坡子公司,同時還參與韓國結構化產品市場並完成首筆雪球交易,成為首批打入韓國市場的中資券商。未來,隨著新加坡業務的落地,華泰國際將夯實港A美歐新跨境架構,立足香港、輻射全球,成為集團覆蓋全球多個金融中心的海外業務平台。
中金在去年搭建了“中金國際”平台,建立了“總部-大區-國家”三層次管控結構,積極在“帶路”沿線國家佈局。中金(英國)首家獲批瑞士、法蘭克福、盧森堡三地互聯互通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