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資源、無市場、無觀眾,若要數出香港為何造不到新星,理由可以很多。誰知4年前ViuTV開拍《全民造星》後,成功培育出新世代港產明星,吸引大批年輕人,以至媽媽級粉絲支持。ViuTV台長魯庭暉接受本刊專訪時,娓娓道出逆轉勝的心路歷程。-- 本刊記者鄭雲風
「致勝關鍵未必是錢,睇你有咩攞到出來。」魯庭暉指出,電視節目要吸引,除了足夠資源,也可以是創意、真摯。若要進步,更要誠實面對自己的長短處:「我哋好鍾意拍攝出真性情,所以開始做真人騷,發覺同事都幾識掌握。」
素人+香港+造星,得出什麼?起初不少資深行內人只算出「蝕」字。結果卻是橫空出現「MIRROR」及「ERROR」。
開辦《全民造星》前,魯庭暉也曾質疑。「正常經過邏輯分析後,應該係唔做。」他指出,回望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確有能力造星,皆因當時經濟起飛,韓流巨星尚未出現。如今,不論南韓、中國大陸,甚至外國都有類似真人選秀節目,但市場規模差之千里。
市場大小與預算息息相關。魯庭暉以簡化數字解釋:假設外國投放100元製作節目,香港通常只可付出10元,就算盡可能節省資源、找資助,最多增至60元,「這樣係有誠意,但始終不及其他地方。」
這個局面很尷尬,花了額外資源,卻不知會否有相應回報,「可能是一個好危險投資」,所以很多人寧願少做少錯。魯庭暉卻踏上第三條路,「資源一定贏唔到,必須贏其他嘢」。
廠景不及別人大,燈光不及別人靚,靠什麼?熱誠。「那種我知道自己未ready,但真係好想做到的感覺。」這句話既適用於99位參賽者,也適用於ViuTV。「如果台前幕後都有這個感覺,觀眾睇完之後,應該會有所得着。」知其不可而為之,付出過的努力與心機,他相信會有知音人欣賞。
方向既定,下一步是構思如何執行。「唔係話想拍到真性情就拍到。」既然成本不變,唯有取捨,他決定將資源重心放在添置鏡頭與後期製作,減省燈光及服裝使費。「你要拍下真面目,沒有可能只靠一個舞台。」
翻看《全民造星》可見,節目只有少於一半時間拍攝台上表演,其餘時間穿插準備花絮、導師評語、幕後人員意見、參賽者自白……、各人的矛盾衝突、落敗時的眼淚、導師對學員依依不捨,全部盡錄於鏡頭面前。「如果我沒有記錯,除了廁所之外,所有地方都有鏡頭。」
這種精神一直延伸至今。舉例說,於《ERROR自肥企画》第七集,主持阿Dee「贏」得一噸啤酒。「通常你送完就算,點知直接拍攝送上屋企,仲要入埋間房。唔好話藝人,正常同事都會抗拒。」他笑說,這種鏡頭上的真實感,已不能簡單歸類為劇本效果,「所謂賣『真人』,實質是那種投入感,你會被感染」。
這一切觀眾看在眼內。在上月《ERROR自肥企画》大結局後,坊間出現大量分析文章,探討ERROR為何得到市民歡心、深受感動。綜觀這些評論,不少人都提及其中一個原因:「真」。
提供額外選擇
賣「真」之外,魯庭暉也分享兩項管理心得。首先是由下而上的創作風氣。他經常鼓勵員工推銷拍攝Idea,再從觀眾角度出發,思考節目效果,只做最後拍板角色,「100%嘅橋都是員工想的」。他強調,Idea是否出色,未必與年齡、資歷有關,每次都要虛心聆聽,「就算他對上十次條橋都唔得,依然要當第一次聽。」
不過,他坦言有時亦會判斷錯誤,「幾叻都好,總有些事不知,自己會預20、30%機率做錯。」以遊戲節目《膠戰》為例,起初他質疑藝員之間可否擦出火花,但眼見製作團隊往績不錯,決心相信同事,最後節目成功引起熱議。
其次是廣納意見,接觸不同新事物。「我有95%時間都在研究觀眾要咩娛樂。」除了透過焦點小組、分析數據,魯庭暉亦會閱讀大量書籍、討論區留言、劇集,盡量吸收不同人想法。「我好叻同一些唔鍾意的人做朋友。」這樣無非想避免留在同溫層,刺激自己思維。「研究會令你謙虛,提醒你咩都唔知。」
自開台以來,他經常思考ViuTV的核心價值。他最希望觀眾有多個選擇,再進一步是帶來新鮮感,令大眾重新留意本地樂壇、娛樂圈。
原文請閱6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