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被問及香港經濟出路,不論是解決就業、房屋、青年向上流,一眾高官總愛拋出一帖治港萬靈藥──粵港澳大灣區。長期觀察香港經濟發展的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卻直指,大灣區不應成為特區另一個不作為的藉口,強調香港必先解決自身結構性痼疾,增強競爭力,往後才能對大灣區發揮作用。--本刊記者鄭雲風、本刊總編輯鄧傅鏘
香港經濟有多嚴峻?單憑一組數據已見端倪。根據特區最新預測,2020年香港全年GDP收縮6.1%,相比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5.9%)、2003年沙士(+3.1%)、 2009年次貸危機(-2.5%)更加惡劣,如無意外將成為有紀錄以來最差的一年。
再創紀錄的,還有特首自評為「平穩落地」的2020年《施政報告》—香港民意研究所調查發現,有六成半市民感到不滿,評分更創下1999年以來新低。報告未見長遠改革方案,卻足足提及45次大灣區,其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網誌重申,大灣區建設是疫後香港恢復經濟動力的重點方向。
「大灣區創造另一種可能,但如果我們缺乏實力、沒有自己的定位,又有何意義呢?」蔡洪濱是中國知名經濟學者,曾獲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出席專家座談會,親自提供經濟意見。上月他接受本刊專訪時強調,香港要真正走出困局,外部因素固然重要,最關鍵還是如何調整自身政策謀發展,「區內的東莞、佛山等城市也可以依靠大灣區,香港優勢在哪裏?」
他不相信香港只靠外來幫忙,甚或中央政府幾個簡單指示,就足以解決累積的深層次矛盾。「當年英國政府也不知香港具體事務,因為距離太遠、問題太複雜,需要當地政府自行切實提出解決方法。」
早於疫情來襲前,蔡洪濱已警告香港經濟步入「技術性衰退」,主要癥結是產業結構太單一,建議盡快推動經濟轉型。一年多後,他坦言未見特區着手改革,「《施政報告》沒有什麼新東西,缺乏proactive計劃」。正因如此,最近他聯同多位港大經濟系教授,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希望拋磚引玉,鼓勵民間討論,推動特區多走一步。
原文請閱2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