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一位在香港生活了幾十年,粵語說得很地道的外省人用兩個字評價粵語:生猛。「生猛」乃粵詞,兩字從發聲到字的形態,彷彿都帶着南蠻的野性,的確很能概括粵語的特點。--資深傳媒人蕭雪樺
粵語是不同語言的集成,最早源頭是二千多年前南下的楚人秦人話語,又一再得到中原南下移民潮的「活水」補充。南來漢人到了百越之地,與不同越人部族混居,吸納了壯語、布依語、侗語、黎語、傣語的大量用語。沒有這些土著用語,我們今天都說不出粵語來,如痕(癢)、冚、啷(漱)、傑(稠)、拲(推)、冧(倒)、遖(跨)、嬲、諗等等都非漢語。粵語到宋元之間大致定形。客族人這時從中原南來,已發覺難以在語言上與粵人融合,只好自己聚族建立客家方言區。對外通商增加後,外來語言滲入。粵人聚居香港,香港粵語受到西洋語言的影響更大。
到內地「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北上粵語的鮮活、生猛、豐富令國人視聽一新,能說粵語,或說帶點港台腔「粵普」竟成時髦。這至今影響着中央電視台要持證上崗、語音標準的播音員:聽聽「謝謝」二字就知道,第二個「謝」字的輕聲都聽不到了,像「粵普」。
於是你在《新華字典》可以查到「生猛」詞條:「活蹦亂跳的。如:生猛海鮮。」「百度百科」的解釋更詳細:「一般指活生生的、很兇猛、活蹦亂跳的,非常精神。(菜市場一般常指活生生的海鮮),常見於香港、廣州等地使用。」
多年來,香港粵字粵詞成為標準漢語一部分的為數不少,翻翻《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百度百科」等都不難發現。
長置案頭的《現代漢語詞典》是2002年出版的第四版增補版,其中69頁「新詞新義」附錄,有近二千詞條,來自香港的不少。例如飆升、穿幫(崩)、非禮、打卡、搞定、搞笑……。新字新詞都是為了滿足對新事物表述的需求而出現和流行的,從中可以見到社會之演變。《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的第六版繼續引進香港粵詞,如二手房(二手樓)、嘉年華、桑拿、八卦、搞掂、狗仔隊、無厘頭、手信、飲茶、二手煙、全職太太、名嘴等。
從中還有一些「微調」,例如「搞定」修訂為「搞掂」,更接近粵音。「打的」的「的」的讀音從第二聲(dí)改為第一聲(dī),亦一樣。
香港粵詞北上幾十年後,不少已如糖入水,融化到主要是北方官方的各地方言當中,如買單(埋單)、炒魷魚、煲電話粥、跳槽等。不但融入口語,也見諸嚴肅文字和央視主持人。
原文請閱10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