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3日

【信報月刊】「學者股神」:港股沉悶 轉買美股

恒生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梁劍平投資近三十年,一直專注買賣港股,由於組合增長穩定、股息兼收,獲得「學者股神」的美譽。今年初他首次變陣買美股,於人生下半場開拓新大陸,除了看準當時美股估值低殘,更直言對港股表現不太滿意。--本刊記者鄭雲風

「我30多歲開始投資,直到現在60多歲都是買港股,最近才加入買美股。」踏入2020年不久,由於歐美疫情失控、油價暴跌,美股急瀉並多次觸發熔斷機制。正當別人前仆後繼「恐懼」離場,梁劍平卻看準時機「貪婪」入場,踏出人生第一步買美股,至今已賺約一萬美元,預計今年美股投資組合回報可超越10%。

談及中途變陣,他也有點無奈。「港股悶過頭,沒有什麼突破,同時不太多高質素的港股。」梁劍平接受本刊專訪時透露,多年前已研究美股,今年3月決定賣出部分領展、恒基股票,轉倉入市美股,現時股票市值約15萬美元。

雖則戰場有所轉變,但他恒守多年的投資心態依舊,揀股時堅持兩大原則:首先是公司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可以持續;第二,公司市值要高,具名牌效應支持,其餘參考指標包括公司的市盈率(PE)、淨利率、資產負債比率等等。

梁劍平特別關心公司的淨利率(profit margin)。「高比率代表得到消費者認同」,以Google母公司Alphabet為例,淨利率便接近20%,「你看美團炒到這麼高是不理智,它的淨利率只有2.22%,每100元生意賺得兩元多,相比Alphabet每100元賺近20元,是兩碼子事。現在美團只是靠擴大network,如果有競爭者出現,幾蚊的利潤好快沒有。」他認為,挑選公司時,淨利率最好高於20%,防守力才比較強。

新經濟吃香

作為學者,他喜愛將理論與實戰結合,透過市場學知識尋找「好公司」。訪問途中,他便主動向記者分享私家選股表,詳細列出最新投資組合,滔滔不絕分析不同「心水股」的業務及基本面。從Excel上密密麻麻的數據可見,背後下了不少工夫。他建議,除非公司前景亮麗,否則持股必須有息口,確保現金流。

眾多美國上市公司中,梁劍平格外喜歡醫藥股,例如葛蘭素史克(GSK)及百時美施貴寶(BMY)。「戰後嬰兒都變成了老人家。」他說,隨着人口加劇老化,預料降膽固醇等藥物持續有需求,加上全球急於尋找對抗新冠肺炎的藥物,這類股票前景佳。「美國藥廠通常都過百年歷史,非常注重研發。」他補充,美國著名大學旁多數有藥廠,經常合作做R&D,而中港具有如此規模及年資的藥廠不多,上市者更是寥寥可數。

原文請閱9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