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雨飄搖,台灣成為最「就手」的救生圈。但一水之隔,兩地制度、產業結構及職場文化有天淵之別,在香港吃香的金融業,一到台灣卻未必有用武之地,即使找到工,人工隨時只得四分一。至於創業,台灣政府近月收緊投資移民要求,須創業三年並聘請兩名本地人。台灣月亮並不特別圓,打工或創業各有難處,香港移民需降低心理預期。--本刊駐台灣特約記者李澄欣
「BB,來吃一個蛋糕仔!」35歲黃先生帶着牙牙學語的2歲半女兒在屋苑會所玩,妻子和其他台灣太太聊天,閑話家常。與香港亂局相比,這種「正常生活」恍如平行時空。
這是刻意營造的桃花源──自言「一向政治冷感」的黃先生去年721看畢元朗站直播片段後當頭棒喝,翌日衝去移民公司辦手續,用太太護士的身份申請技術移民,12月獲批移民台灣,一家三口今年1月底趕在防疫封關前「抵壘」。
他們以月租台幣3.9萬元,搬進新北林口一個約1200呎的三房單位。這個新市鎮距離台北30分鐘車程,感覺像將軍澳,到處都是新建大樓,屋苑有五星級的物業管理,樓下有花園,很多外籍人士聚居。「比起台北那些舊樓,香港人在這裏會住得比較習慣,我們經常和附近的香港人鄰居吃飯。」
拿着台灣居留證,他們還是脫離不了港式生活──又或者說,他們過不了台式生活,首先卡在工作這一關。
第一年坐移民監,未有身份證不能就業,一家人雖是用黃太護士的專業身份來台,但她不打算重操故業,寧願全職湊女,「做公立醫院在香港賺5萬元港幣,在台灣賺不到5萬元台幣,而且要重新考牌,無謂辛苦」。
金融業人工僅香港四分一
養家責任落在金融業出身的黃先生身上,他在香港一家證券公司做經紀和分析員,赴台前有看過求職網站,發覺高薪職位多是電子科技產業,金融業選擇少、人工低,即使一年後能合法工作他也難以接受。「做銀行和做Uber差不多人工,有5、6萬元台幣已經很了不起,但這是我在香港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少!如果在這裏打工就要犧牲生活質素,不能住林口,吃飯也要很省。」
原文請閱8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