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逃犯條例》引發的「完美風暴」仍未有平息跡象,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接受本刊專訪時剖析,近月抗爭運動是兩方面誤判的產物,一方面是港府對香港民意的誤判,另一方面是過去二十年來中央政府的長期誤判,以為用經濟手段,就可以解決兩制之間的政治矛盾。--本刊編輯部
馬嶽指出,特區政府誤判民情源於兩個原因,一是建制精英都來自「年齡、思維相近的狹窄圈子,恍如一堆清朝的出土人物」。二是自欺欺人,不願承認客觀事實。「對於一般港人來說,大陸沒有法治是常識,雖然林鄭月娥、李家超(保安局局長)礙於身份,不能公開承認,但起碼應該明白港人的擔憂,「過去幾年民調均顯示,身份認同感、『一國兩制』信心屢創新低,但政府卻不斷強調『一國兩制』運作良好,均令人覺得官員是外星人。」
至於中央政府的誤判,馬嶽則認為是延用舊思維來解釋及處理新問題,寄望用經濟手段(如中央送大禮、港府派糖)來解決政治矛盾。
近年發生如2014年佔中的多次大型社會運動,有輿論就歸咎於年輕人沒有能力買樓、職場缺乏晉升機會,不甘成為社會失敗者。馬嶽直言,問題的根源其實在於「一國兩制」的矛盾,包括政治制度、價值觀的對立,可是真正原因卻出於政治考量而被遮蓋了。
08年後中港背道而馳
回歸後中港矛盾時鬆時緊,馬嶽憶述,2008年北京奧運是港人對大陸認同感的最高點。「從97年回歸至2008年奧運會,大家都憧憬隨着內地深化改革,兩地距離將日益拉近。」
可惜,現實卻背道而馳。「08年奧運盛典後,維穩當道,近年更是走回頭路。反觀,隨着資訊的流通,香港年輕人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跟國際已完全接軌,例如近年國際興起的同志平權觀念,香港年輕人的想法就與西方很接近。」
港府不斷鼓勵年輕人求學時多北上交流,畢業後到大灣區謀出路,但年輕人嚮往民主、自由,害怕失去原有的價值觀。「年輕人上去交流後,發現連Facebook、WhatsApp都上不了,只有更討厭大陸。」
在馬嶽眼中,2012年是另一分水嶺,當年內地與香港都換了領導人。其後,很多香港賴以成功的要素,如警隊、公務員的中立,選舉的公正,司法的獨立,新聞自由,程序理性等都逐漸受侵蝕。
此外,自由行衍生的民生問題,進一步激化港人對大陸的負面看法。
原文請閱8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