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信報財經月刊》創立起,經濟學家陳坤耀教授已定期撰稿發表真知灼見。見證香港40年經濟發展,他認為,政府和大眾曲解前財政司夏鼎基「積極不干預」理念,導致在科技、土地、教育三方面無所作為,錯失很多良機。當前市場失衡需要政府介入,卻因為「無黨專政」的憲制缺陷而難有作為,他不諱言「對前景從來未有咁悲觀!」
近年,香港競爭力明顯下降, 被鄰近城市如新加坡甚至深圳超越。他分析,科技、土地和教育三方面政策失誤是罪魁禍首,很多人誤解了當年夏鼎基的的positive non-intervention(積極不干預)政策,導致無所作為。
陳坤耀認為科技發展就是一個好例子,不能單靠市場,需要政府投入。「90年代港府投入研發的撥款只佔生產總值的0.7%,當中有近0.5%用於大學研究,有多少可走出象牙塔呢?反觀競爭對手如新加坡及深圳,均投入近4%。」
回歸前港英官員常以香港是一個細小開放型經濟體,不適宜做高科技研發而拒撥資源。陳坤耀不滿地說,今時今日仍有官員如是說,他指出,即使只連同深圳和廣州自貿區考慮,香港便不應被視作細小經濟體了。
理科生無出路 變保險經紀
陳指出,早期科研需要政府提供土地、稅務的優惠條件,吸引外國公司及人才到來,創造一個適合科技發展的生態環境。可惜在這個關鍵階段,港府以不作產業傾斜為由沒有任何扶持行為,導致人才大量流失。「我識幾個好成功的保險經紀都是讀科學出身,因為科研無出路而做金融。」反觀,被視為「中國矽谷」的深圳,2000年前政府大量提供土地、稅務優惠,吸引人才湧入,誕生華為、騰訊等巨企。
「以往需要土地、稅務優惠,現在初創企業可能只要幾個人、幾張枱就可以,需要的反而是生態環境。每個年代要發展科技,所需要的東西都不同,香港執政者最大的問題是一本通書睇到老,不知道成個世界變了!」
陳坤耀分析,2000年開始,互聯網的使用愈來愈廣泛,近年更有結合其他範疇的Internet Plus、 Internet of Things(IoT)和Internet of Everything(IoE)等應用模式,令政府的角色不再那麼重要,變成可以由企業主導。可惜香港缺乏高瞻遠矚的企業,地產業安於從事利潤豐厚的老本行。反觀內地公司不斷轉型,由地產轉至金融、科技,也願意扶持初創企業。
陳教授近年經常到訪深圳企業。他指出,初創公司成功率一般低於10%,人稱「九死一生」,失敗的90%如何自處?一如美國矽谷,深圳初創失敗後負責人會到區內其他科技公司打工,日後捲土重來。深圳的一些大企業,會吸納一些有機會成功的初創公司,提供資金和地方。但在香港,一旦初創失敗,就要為生計轉行。
節錄自4月號《信報財經月刊》
Android揭頁版
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