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4年6月13日 專家評論

沒有大招牌的建築

還記得筆者多年前不斷有文章提及「招牌文化」的社會現象,與建築設計及文化之間的微妙關係,文章表述的是集中於許多在發展中的新興國家及城市,在創新建築設計中留下深刻的傷疤,就是在裙樓或當眼位置上設置大型招牌,甚至在高樓大廈頂部預留空間置放大型商舖標誌及商廈名稱等。當中筆者亦有一次難得的經歷,為數位合資投資商設計建築物,而個別投資方爭取有利位置在建築物外牆設置最大的招牌及商標,並要求一里外都能夠清晰看到。更甚有一次慘痛經歷是在設計文化青年建築期間,有個別在招商時將入主的咖啡店要求在建築物外圍設置大型咖啡店招牌,毫無保留的把深思熟慮的建築構圖徹底破壞,設置過程完全被招商隊伍掌控,與設計團隊零溝通。

除了這種野獸式的「招牌文化」,亦有不少外國朋友曾在閑談中問道為何經常在亞洲見到一個標誌令他們百思不解,就是閃亮的腳掌。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們亦不解為何在不同建築物的裙樓下有那麼多閃耀的腳掌,後來他們才知道原來是代表「足底按摩」的標誌,或許外國很多地方都沒有這種行業,從而成為外國人對亞洲最有印象的標誌。

此外,許多在香港的大學校園裏都設置極佳的園林或不同的戶外設施,當中有兩個設計元素也許在外國大學未必尋找得到,一是大學的超級大招牌,二是有蓋行人道通道。前者是根據不同的持份者或高級管理層都傾向設置大型大學招牌,或大型的捐贈者名字,為的是給師生提升歸屬感,對捐贈者滿足感,或旨在讓同學在標誌前拍攝畢業照。後者為了所謂的「無雨傘校園」(Umbrella-Free Campus)名義,務求令師生在校園範圍內走動都不需要攜帶雨具,從而提升師生在校內的行動效率,深信這就是香港所謂的「高效率現象」而促成的現象。試問這種思維對整體建築設計有建樹嗎?

筆者近期不斷往返英國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在穿梭劍橋大學時不期然想起詩人徐志摩曾以非常浪漫去形容劍橋的校園生活及校園設施,例如Punting及園林等,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霧都,更是一個經常落雨的國家。城市人每天都會穿著雨褸及帶着雨具,從來未見過在劍橋大學內要建造有蓋行人通道。將600至800年歷史的建築物連串起來,務求要創造一個Umbrella-Free Campus。試問英國這個國家怎樣Umbrella Free。再者在英國劍橋大學或牛津大學從未出現一個大招牌,每一間學院(college)只會有一個細小的指示牌,甚至什麼招牌都沒有,但大家都知道那裏是St. John’s College、King‘s College或Queens College。

Oxford和Cambridge都是一個大學城,將大學融入一個市區裏面,裏面存在有High Street,有大量民生商業活動,三步五步就是一個college。並非以圍牆圍住的大學,造成城牆內外是兩個世界,所以大學城裏面根本沒有招牌和有蓋行人通道這些元素可言,亦都沒有這樣的需求。更加不會用這些名義或者設計語言將整體數百年的記憶將它毁於一旦,期望這種招牌文化能夠短期內在建築設計上面有一個協調及妥協,令建築物不再庸俗。沒有大招牌的文化都可以是好文化,沒有招牌的建築物都令人記起及認得的建築物方為「好的建築物」。

何周禮
何周禮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及董事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