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着《施政報告》的發展,香港一直以來地少人多而導致的房屋供應緊張問題亦開始進一步作出討論。
其中一個討論就是北部都會發展區,主流意見都是歡迎政府全力發展新界北部,接駁深圳,形成科技、教育及工商業綜合發展都會。
不過,由於現時新界北部大部分土地都是未開發的農地、魚塘和綠化地帶,而其中有些部分更是具有高度生態保留價值的重要濕地。在於發展整個北部地區同時,一定有機會把市民都會到達的郊野地區和一些濕地地帶進行改造,而這亦會有可能把這些地區原有的生態環境打破,並且影響到當地各種植物和動物的生活環境。如何將環境保護、保育和發展平衡配合,都是大眾市民極度關心的事情。
那又應該如何在發展與保護郊野地區和各種生態環境之間取得平衡?政府方面又有什麼計劃可以使這個平衡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方向。
我們當然都明白到,一個國際大都會好像香港一樣,絕不可能繼續像現在那樣,將絕大部分的土地保留作郊野、綠化或者荒廢,所以一定要將其中一些土地,適當地配合基建,加以發展,使香港市民居者有其屋。
政府建議進一步檢視「綠化地帶」。目前陸續進行更改規劃的210幅土地中,約三成涉及「綠化地帶」,但只佔香港約1.6萬公頃「綠化地帶」的2%。由於不少「綠化地帶」的生態價值較郊野公園低,可進一步檢視「綠化地帶」的發展潛力。而郊野公園,就算是邊陲地帶,都完全不會考慮做任何發展。
不過,筆者認為,綠化地帶或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都只是不同的名稱,真正要考慮的就是這些地區是否真的有價值一定要保留不作任何發展。不管是綠化地帶或者是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政府應該認真檢視保育價值相對發展潛質,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達致平衡。
根據《施政報告》和行政長官的表示,政府將會在北部都會區內回收大約2000公頃的漁塘濕地,並且會利用這些濕地建造三個保育區。而這些保育區的地區將會包括最重要的南生圍、大生圍等各個地帶。從環保的角度看,這個建議當然值得支持,但更加值得深入探討的是,只是2000公頃是否足夠,能不能投入更多的資源,保育更多的土地,現時很多荒廢的土地是不值得繼續用現在的形式存在,如果不馬上用來發展,就應該投入資源好好保護,讓這些土地變成市民樂於旅遊的綠色世界。
不管怎樣的政策,保育或者是發展,希望往後政府都是務實的盡快落實應做的工作,而不是像過去多年一樣,只看到宣傳和口號在官僚架構中不斷流轉,而沒有令市民滿意的實習效果。
余錦雄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