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性房屋並非是一件新鮮事物,更不是建築學上從未鑽研過的科目。組合房屋的定義是以預製組件的方法,以組裝形式提供基本標準,組合成標準的房屋,特點是在建造時間及成本上作標準控制,當中的成果,標準性的建築模式成為紓緩房屋短缺問題,公共建築及大學建築的良方妙藥。建築科技與設計結合從而解決當下社會時代問題在本質上是件好事,無奈在當代建築設計中,在設計組合屋的過程必需以「設計」主導,並不能視為只是從標準中尋找更標準、基礎中滿足於基本,更不能視「設計思考多一點」就是罪孽,就是浪費、就是本末倒置,純粹由工程思維主導,基本功能達到目標就收貨!這樣的思維只會讓組合屋成為建築史上大倒退的建築後果!
其實,「建築」是融合設計、技術、美學、功能及藝術的總滙,並不能純以技術及功能作為建築設計唯一的原則,更不應走回頭路,回到上世紀公共房屋初期的基本,以基本為藉口,放棄設計、拒絕設計!將建築組合屋視作為純技術快捷的成果,將任何的美學及附加的設計思考都視之為多餘的,違反成本原則的思維必定將建築設計史及文明生活成為大倒退!在今天2020年看到組合屋的所有渠務是外露的是令人痛心、令人感到居住需求已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公屋初形。
無奈,當組合屋成為炙手可熱的建築課題後,焦點往往就是落在防火、防風、噪音、渠務、環保及建築物條例等「風火水電渠」的技術問題,其他的考慮似乎都視作為多餘!
筆者非常反對建築物單由工程師、樓宇設備工程師、甚至測量師主導,因工程師及測量師們並沒有接受任何美學設計及理論訓練,他們的專業都是專注於技術及成本、測試及報告審批等;然而,建築設計與興建大橋、道路、水利工程及基礎建設不同,建築本身是美學、設計與技術的結合,更有建築發展史的配合,絕對不能單純以工程角度主導,更不能只為滿足基本而白白走回頭路。
事實上,在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已研製組合屋多年,除了發展技術以外,人類的生活條件、環保、人性化設計及老人設備考慮等設計元素必須是設計考慮之列,絕對不會建基於最普遍最基礎的本質,視「設計」為奢侈品及一種附庸風雅、不食人間煙火的罪行。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日本,在Metabolism(有機新陳代謝主義)下已有預製組件的組合性建設,但都是由一群具創意、具理論的建築設計者Metabolists主導,解決六十年代初的居住及建築難題,從而成為具影響力的思維及成為建築史重要的一頁。
筆者是歡迎及支持組合成屋設計的研發在一次為香港的高密度都是為大量房屋問題大展拳腳。雖然是舊酒新瓶,在一窩蜂響應政府的推動下,猶如筆者多年前的文章「忽然忽然」的效應下,我們本土經歷過忽然骨灰龕、忽然活化工廈、忽然保育、忽然岩洞、忽然綠化建築、忽然橋底下的建築……今天就是「忽然組合房屋」……無論如何,當沒有設計元素的預制組件以工程師主導方法組合起來,就自然走回上世紀戰後現代主義初期的純功能主義的「白建築」,但預製組件應用在公共建築,大學建築而沒有任何設計考慮或元素,純粹將鄰近的大工廠製成品重疊起來、盲目附和大推動,結果必定是興建出千篇一律的「白建築」,盲目附和成為大倒退,活得今天,我們仍需要承受這種建築惡果嗎?
何周禮
何周禮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及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