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許多本港本土的大型改裝改建的項目,都未能以簡單、低成本及有風格地將古物古蹟或具歷史的建築個性帶出來。許多所謂活化後的建築都帶着非常「本土的裝修味」,如美輪美奐的全新地台配以隆重的裝飾性的入口磚塊,甚至石材或使用大量「港式」的假天花配以港式商場式的射燈,舊建築的每吋每呎都要布滿裝修裝飾,最致命的還設置許多統一的商場式店舖招牌,商業味極濃,個性極淡。
另外,軟件的配合極差,在設計活化過程中,設計者根本只顧設計「硬件」,策劃者根本沒有思考過「招租」的進駐店舖應有什麼組合、什麼店舖,什麼食肆或什麼主題店,會將舊建築的個性或原址的用途含蓄地重新展現……建造過程與租賃過程根本沒有環環相扣,結果硬件出來臝得掌聲,但店舖結果怨聲再度。
澳洲人,猶如英國人,熱愛傳統及歷史建築,不熱衷拆掉舊建築,重視保留舊建築,復修後注入全新元素但技巧非常了得,軟件如租賃方面引入大量貼題的店舖,互相配合,另大部分的活化項目非常精彩,成為許多遊人必到的「打卡」勝地。
悉尼的TRAMSHED就是一成功案例,位於城市西面方向Rozelle Bay附近,建於1904年的電車廠Rozelle Tram Depot,營運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尾,關閉了半世紀多,其間成為許多塗鴉藝術者的流連之處,直至2005年後期被改建成為一所美食及綜合購物中心,令原本的電車廠搖身一變再次活躍起來。
TRAMSHED成功之處在於改建的手法並沒有注入過多的當代設計手法;反之,以澳洲本土的「工業元素」巧妙地重現或重新注入,好使活化後的TRAMSHED根本分不出哪裏是「舊」,哪裏是「新」,「舊」與「新」在沒有刻意的對比一下,重點就落在新的店舖及食肆,電車廠的工業味則成為最佳的歷史背景。
另外,位於悉尼Rosebery的CANNERY是改建一所百年歷史的Rosella番茄湯罐頭廠,該倉庫採用了極度簡單的鋼鐵,保留了倉庫本身的建築特色,改建後的建築空間刻意表達出重型磚石的粗糙,鋼鐵的堅實,原有倉庫的天窗,新漆的室內物料並沒有「港式」的裝修,是簡單實用的水泥地,水泥地在公共地面與店舖地面統一,並沒有任何店舖要自用豪 華的地面石材;牆身還可以自然地見到原有油漆。
顯然易見,在設計的過程中,租賃的店舖組合肯定是同步配合,互相緊扣,店舖引入的個性與活化建築的思維互相配合,絕對不會出現香港郵輪碼頭的問題,有碼頭,沒有郵輪,沒有郵輪但卻又有商舖的情況;更沒有出現大集團以大品牌以勢欺人,強勢空降自己的品牌裝修或美式連鎖食店,低品味的裝飾。
至於Alexandria區,是悉尼昔日最大的工廠區,從事大量磚塊生產,羊毛製作,櫥櫃工業,皮革製作甚至提煉牛油生產等……
The Grounds of Alexandria前身是1920年澳洲著名肉批品牌倉庫,其改建概念個性非常,運用「大自然空間」作為主題,引進大量天然的花卉,植物作為設計主題,所有引入的食肆及商店必需毫無保留地按照「大自然空間」去設計及配合,甚至以環保概念減少使用冷氣系統,令所有到訪者猶如置身於大自然的叢林中……推崇家庭親子活動,朋友或情侶聚會從而產生及創造集體回憶。
新注入的元素包括咖啡店、花園麵包店、動物農場及花店;加上假日舉行農作市集概念,所有食物堅持以有機健康為主。區內設置許多水池裝飾以作中心點,更在陽光下,城市中可以到小型農場區,餵食山羊,成為城市中難得的農場綠洲。
透過以上三個悉尼的案例,簡單說明活化舊建築過程中,,形形式式的建築設計硬件並不是最重要一環;但過程中的構思、主題及租賃才是孕育活化的重中之重;並非盲目地引入什麼藝術村,藝術家天地,甚至引入連鎖式商店只會令活化舊建築成為一所典型「港式裝修」及「港式商場」。
何周禮
何周禮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及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