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首在《施政報告》中發表填海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後,社會上不少人士強烈地表示反對填海,但無論如何,在目前所見的客觀社會狀況下,筆者相信某部分人士還是會選擇支持填海。
首先,是正在居於劏房及輪候公屋的人士。據政府統計,2016年全港約有近9.3萬個劏房單位,21萬個劏房居民,其每月租金中位數為4500元,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則為57方呎。而截至今年6月底,約有15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3年。政府曾表示願意為市民提供更多可負擔房屋,但前提是要先處理土地短缺問題。目前「明日大嶼」預計可提供18萬至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有望於未來為基層人士提供更多基本住屋保障。
其次,是希望政通人和、解決社會問題及專注經濟發展的政治參與者。近年香港社會氣氛欠佳,歸根究底是由於許多重大民生問題未有得到妥善解決,例如樓價持續飆升,產生住屋問題和影響市民置業計劃之餘,亦導致社會上已置業和未置業市民之間的財富差距和生活水平更趨極端、無間斷的政治紛爭令市民對從政者信心漸失等。「明日大嶼」提供大片發展用地作靈活規劃,具備打破各種政治、社會困局的潛力,將成為現屆政府展現施政能力的重要舞台。
另外,是建築專業人士及建造業從業員。目前本港建築專業及建造業從業員合共約有數十萬人。而一些重點工程如港珠澳大橋和西九龍高鐵站已經完工,人工島項目將可保證往後10年一定程度的工程數量,保障從業員生計。
雖然「明日大嶼」造地需時,但亦正由於其規模龐大,加上容許彈性規劃,足以成為扭轉本地住屋及其他社會問題的契機,政府未來應逐步詳細交代發展藍圖,以重燃市民心中對未來的盼望。
張聖典
普縉集團企業發展部總監(估值及物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