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昨天一度攀上19706點,以4月19日自16044點起步計算,累飆3662點或22.8%,埋單報19636點,漲82點,踏入5月迄今上升超過一成,按近期勢頭推算,今年「五窮」應驗機會微乎其微。
港股接連破關,三大指數之中,科指和恒指分別重返半年與9個月前水平,在本輪升浪發力更早的國指,昨曾見6986點,有望挑戰去年7月底的一年高位7023點。然而,恒生中國央企指數已成功破頂,昨天錄得日中新高2865點,並改寫收市歷史峰值為2858點。
央企指數於去年4月登場,追蹤標的是本身或第一大股東屬國資委央企的公司,成份股少了民企,包括重磅的平台經濟股如騰訊(00700)與美團(03690)等,反而使指數波動性較低,整體表現卻毫不遜色。附【圖】所示,央指推出初時便隨大市回落,但跌幅相對輕微,今年1月下旬觸底後,比國指更早確認升勢,一直跑贏三項指數,足證資金追捧國有企業。
以傳統經濟公司主導的央企指數成績優異,可歸因於以內銀和「三桶油」為主的金融及能源板塊今年顯著上揚,而近期地產與建築行業在國策之下大幅反彈,終於助指數刷出紀錄新高。
央企指數率先破頂可視為「中特估」概念的最新延續篇。自從2022年11月中證監時任主席易會滿首次提出探索「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到2023年初憧憬內地推動經濟疫後復常將較利好國有企業,以至今年官方再祭出多項措施刺激經濟和股市,其中一式國企「市值管理考核」,似乎國策的主流都是致力提升央企估值。
至於剛剛針對內地樓市的組合拳,涉及協助開發商「去庫存」,表明設立3000億元人民幣保障房再貸款資金,鼓勵銀行向地方國企放貸,用作收購樓盤貨尾,此舉雖然與去年內房危機最不明朗之際,分析預料由國企「出手」救民企大相逕庭,惟「國進民退」效果不變,進一步確認國(央)企在內地產業發展中地位特殊,正是「中特估」持續受捧理由之一。
2023年中國經濟呈走下坡跡象,中央幾番出招皆無法煞停資金流走,中港兩地股市跌勢難止,目前內地復甦漸見穩定,外資「回流」成了市場焦點,各項主題都需要重新評估,內房終有望擺脫險境,固然是值得留意的板塊,而政策利好國(央)企同樣為大方向,因此,行業龍頭國企屬首選,尤其作中長線部署,既受惠於企業盈利穩步增長,如果響應官方倡議多派息,這批「中字頭」股份會更具吸引力。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