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股市,港股斯人獨憔悴,跑輸全球主要股市,累跌3833,達14%,為近10年跌幅最大。國企指數跌23%,科技指數則跌差不多33%。亞太區其他股市,國内上證指數升約5%,南韓升3%,而日本則升4%。究其原因,主要受中美貿戰加劇、國内審查收緊、被監管板塊不確定性增多及美國聯儲局加快縮減買債步伐而引起市場擔憂,導致外資對國内機構未來盈利增長的預期降低。外資不能從容地抛售A股,作爲全球最自由市場的香港股市,其相關H股及中概板塊就自然首當其衝,慘被抛售。另一邊廂,歐美全年仍是實行量化寬鬆,雖然病毒肆虐,疫情嚴峻,投資者卻憧憬新冠疫苗可帶來經濟重新開放,有利大型企業未來盈利,美國道指升約18%,納指升約22%,英國升14%,德國升15%及法國升28%。今年股市又將會如何呢?
國際形勢推向「新冷戰」
衆所周知,現世代的經濟和政治是分不開的,互相牽連。要確實地掌握經濟發展的趨勢,能有效地探討政治之關聯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自2008年雷曼兄弟垮台後,美國實行量化寬鬆,狂印鈔票,導致債台高築、通脹惡化、黨爭熾熱,社會撕裂、貧富懸殊、種族歧視等等内部矛盾。加上近期的疫情引致5千多萬人感染,80多萬人死亡,為全球之冠,盡顯領導人抗疫無方。爲了轉移內部不滿情緒,就要「製造」報告而甩鍋於一個强大競爭對手 --- 中國。
事實上,自上世紀二戰後,當美國認為自身利益受損,就會毫不留情地打擊貿易對手,甚至是貿易夥伴,如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東芝半導體及約10年前的法國「工業明珠」阿爾斯通Alstom皆曾是受害者。加上1991年12月25日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誤信時任美國總統列根而將蘇聯解體後,冷戰結束,美國一國獨大,因此跋扈專橫,失去反省能力,導致國内外積弊叢生。眼見中國這二十年和平崛起,爲了堅持維護「美國至上」自身霸權,無視世界共同利益,無所不用其極遏止中國,推動與華脫鈎,將國際形勢推向「新冷戰」,並拉攏它的所謂盟國(實際是附庸國),企圖複製上世紀歷史。
「沒有美國」的國際經貿新格局
然而,現時的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且在經濟綜合實力和體制上較美國具備優勢,絕非昔日前蘇聯或日本般的對手。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一個多星期前的12月25日前蘇聯解體30周年訪問中,明言後悔誤信美國曾承諾北約不會向東蠶食,責美國不守信用,因爲北約現時影響力已達俄羅斯西部的烏克蘭。美國愈是對中國挑釁意識形態鬥爭,就愈會推動中國與俄羅斯加深聯合陣線及深化戰略合作。俄羅斯是全球唯一在能源領域上幾乎沒有缺點的國家,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兼出口,配合中國的經濟綜合實力,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及「中俄友好程度史無前例」的論調,將會是2022年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既能維穩國際秩序,推動世界經濟繼續持續發展,更會加快形成「沒有美國」的國際經貿新格局,像由15國(東協10國、中日韓及紐澳)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今年元旦起生效。人口數量、經濟體量及貿易總額三方面均佔全球總量的約30%,標誌着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發展潛力最優厚的自由貿易區正式開始,勢將打造成超級經濟圈,關稅廢除率達91%!
滯脹隨時在美國出現
反觀來看,美國前朝特朗普政府發起的「中美貿戰」,對中國產品大幅加徵關稅,更誤導選民宣稱關稅並非由美國人結賬。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提及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被徵關稅的商品在貿易戰開始前還不及1%,現時已超過50%;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最新報告也顯示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92.4%的成本,只有7.6%的增加成本被中國吸收。很明顯,向中國貨品加徵關稅對美國經濟來説是失敗的。再加上疫情肆虐,航運不暢,供應鏈斷、資產泡沫、通貨膨脹、通脹率創近40年新高,不少分析預計明年美國首季當地通脹率將見7%。雖然美國財金高官已不斷向市場試水溫,由「鴿」轉「鷹」,擬收緊銀根。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全年升0.6%,報1.51%,創2013年以來最大年度升幅,投資者已為美國聯儲局將於年內加息控通脹的可能作好準備。可是在推動經濟增長、總值1.75萬億美元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 》卻在國會遇阻。一旦通脹失控,而經濟增長又無以為繼,滯脹隨時在美國出現。若民主黨在中期選舉失利,令拜登政府施政更舉步維艱,外交政策的影響力和彈性亦大打折扣,將加速資金撤美。雖然美股上年迭創新高,但有智慧及明眼人都知道,這僅靠企業回購和部分重磅股支撐。會否因某些催化劑而導致及加速美股回調?真是不可掉以輕心!
內地貨幣政策「穩中趨鬆」
當然,如果美國金融風險真的出現,新興市場受創程度肯定更甚,就像2008年的環球金融風暴。前車可鑒,所以上年中開始,比較大的經濟體系如俄羅斯、巴西、南韓等央行已開始做足防禦措施,毫不猶豫地大幅度加息,反映它們絕不輕視美國通脹失控風險外溢的威脅。中國更對過熱板塊加强監控和規範,去槓桿化,防患於未然,減低美國金融過熱而大幅回調所帶來的衝擊,亦可優化行業的長遠發展。國内物價上升主要集中在上游資源類別,當局嚴打炒風後,整體物價升幅溫和。況且,中國早就發展「內循環」,很多商品都可以自給自足,不假外求。上年全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6萬億美元,按年增逾20%,推動GDP增長2%。若要促進今年外貿平穩健康發展,中央將會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保持人民幣穩定、積極保障大宗商品內地供應、完善法規從而吸引外資、加快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及實行「穩中趨鬆」的貨幣政策。
AH溢價指數回歸7年峰值
毫無疑問地,國内財政政策相對上年會更積極,保持穩定充裕的流動性。近期降准和下調再貸款利率等都有助催化股市行情,A股和港股定會受惠。事實上,經過差不多一年時間,不同行業面臨的政策風險及監管憂慮已陸續被市場消化。很多板塊的質優股(即龍頭股)現水平具備較好的性價比優勢,在長期價值方面有一定吸引力。股價已調整近一年,港股的估值已回至合理水平,現時AH溢價指數已回歸到過去7年峰值,反映H股對比A股的吸引力相對提高。港股潛在最大的沽壓大部分已被釋放,若政策及增長趨明朗化,隨時觸發新一輪外資重新配置潮。從上年第四季度資料顯示,海外ETF對港股的配置已經有較為明顯的淨流入。
總體而言,2022年全球股市充滿太多變數及不穩定因素。政治上,美國與它的所謂盟國不斷在東海、台海及南海挑釁中國,會否出現所謂誤判?俄美之博弈,遍及東歐(尤其是俄國西面邊界的烏克蘭)、北非以至中東,强悍的俄羅斯民族,會否主動出擊?中東以色列不斷擴軍及打壓巴勒斯坦,會否令亞拉伯國家反彈及世仇伊朗還擊? 地緣政治局勢險峻,隨時擦槍走火。疫情的發展也是重大要素。根據進化論,新的生物品種最高境界就是能與宿主共存。病毒不斷地變種,傳播力高,殺傷力低,是否有所啓示?還是讓世界衛生專家給予指示。何時能有效地控制疫情,全面復工復市,恢復打通運輸路綫,就能有助刺激經濟增長......
綜合上述情況及事態,相信今年股市將會極度消息化和情緒化,受各國長期國策之走勢、地緣政治局勢之動蕩、疫情控制之程度、高層官員之言論及金融數據之反覆而狂野地大幅度波動。如股市有「跳水式」下跌或發覺資金開始流入,不妨趁低吸納受惠板塊的質優股。板塊方面,「堅船利炮」才能震懾敵方,尤其是尖端軍事科技的「核三位一體」和「高超音速導彈」,所以高端航天科技和軍事工業值得留意。ESG(環境、社會、企業管治)策略減少對環境及社會的損害,在此次疫情中更能突顯其重要性,也是全球大勢所趨。加上國内大力推動「内循環」配合「外循環」,電動汽車與相關產業及潔净能源板塊肯定受惠。疫情之下,人類生活模式起了很大變化,互聯網平台企業在嚴厲的監管及規範後,質優股前景更加亮麗。中美背道而馳,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陸續回流,有利亞洲的交易所板塊。
因此,投資者定要衡量個人風險胃納,緊貼時事,一眼關七,耳聽八方,靈活部署。短線投資者更要嚴守止蝕,適時獲利。預祝讀者充滿智慧地股海前航,乘風破浪,低買高沽,得心應手。
黎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