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近尾聲,論到今年港股焦點板塊,除了科技股、能源股和電動車股,內房股亦持續成為市場熱談。12月上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辦,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反映中央對內地房產行情的高度關注。
內房產業價值已被嚴重低估
摩根士丹利遠期市盈率資料顯示,自今年2月上旬錄得2021年高位後,市盈率便不斷下行,由2月約7倍至12月中約4倍,期內約十個月累跌逾四成,創逾十年新低,而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今年首十一月商品房銷售額為16.17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8.5%。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9.3%,足見現時內房產業價值已被市場嚴重低估。就連內房藍籌股亦不例外,其中在港上市超過14年的碧桂園(02007),按12月17日收報7.14港元計算,市盈率(TTM) 只有3.87倍,而集團於2021上半年股東應占溢利則錄得接近150億元人民幣,是近五年 (2017至2021年) 同期第二高,引起筆者關注。
財務穩健彰顯資本市場實力
參考12月初發佈的營運資料,於今年首十一個月,碧桂園集團連同其合營公司和聯營公司累計實現權益合同銷售額約5,354.2億元人民幣,對應權益合同銷售建築面積約6,353萬平方米,銷售業績繼續領跑同業。誠然新冠疫情持續長達兩年,近期更出現了變種傳播力較強的Omicron病毒,環球及中國經濟增速不確定性持續加大。加上近期多家房企出現債務違約,引發中資地產美元債及股票恐慌性拋售潮。但碧桂園於12月17日完成發行10億元公司債券,票面利率為6.3%,吸引了包括銀行和非銀在內十餘家機構參與,以行動證明其財務的穩健性,彰顯資本市場實力。
近期斥資逾47億元減債
碧桂園對2023年11月和2026年12日到期可換股債券和優先票據,進行部分贖回和購回,註銷本金額為45.24億港元和2,631萬美元 (折合超過2.00億港元)。於未有贖回或購回之急切性的情況下,集團仍願意斥資超47.00億港元,財務實力不容置疑。另外,集團的融資管道亦見暢順。12月1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註冊資訊系統顯示,碧桂園等三家房企的中票註冊申請已獲受理。其中,碧桂園作為非A股上市民營房企,更是首次在銀行間債券市場註冊中票。
另可留意碧桂園集團擬於近期向交易所申請發行供應鏈資產抵押證券 (Asset Backed Security, ABS) 產品。申請獲批後,碧桂園將在監管機構指導下儘快啟動相關產品的發行工作。筆者認為券商對此消息的看法值得參考,反映集團的中長線投資價值明顯。國泰君安表示多管道融資依然是抵禦風險的有效手段,對碧桂園維持「增持」評級,目標價看10.01港元。中信證券表示預計按揭的投放會更加積極,良性回圈的關鍵在於企業銷售-投資-銷售的鏈條運轉。2022年3月將有望出現基本面的底部。看好地產藍籌的機會,推薦碧桂園等7家房企。申萬宏源則表示,預計後續行業將演繹三階段發展,行業加速出清後格局優化,將利好於國企龍頭+優質民企,維持房地產板塊「看好」評級,推薦碧桂園等11家房企。
聶振邦 (聶Sir)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