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當美國民主黨在佐治亞洲次輪選舉成功拿下國會參議院兩個議席,最終取得參眾兩院控制權,似乎要捲起翻天覆地的「藍浪潮」(blue wave);理由是擔心美國新政府將推動向高收入人士加稅、把企業稅從21%調升至 28%、增加福利等,並且收緊對大型科技企業的監管等。市場的反應是債券價格下跌,十年期國債息率突破一厘水平,孳息曲線拉斜,大型科技表現落後,資金轉為流向價值型股、財務股、周期股,以及中小型股。
然而,值得留心考慮的是,表面上民主黨雖然取得參議院控制,但實際上與共和黨議席相同,純粹依賴副總統賀錦麗作為參議院議長的決定性一票。一旦遇上具有爭議性的議案,也難保沒有民主黨中人倒戈,未必跟大隊投贊成票;換言之,重大的改變仍不容易出現,更大的可能只會是「雷聲大、雨點小」。目前市場普遍預期,在拜登在上任後能夠短期內推行的政策,應該會是推出規模為數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當中包括紓困助方案和基建計劃等;這對拉動經濟復甦和市場條氣氛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幫助;至於加稅措施,應不會是新政府的優先考慮。
至於大型科技股要面臨監管的風險,其實早已不是甚麼新鮮事。從過去經驗來看,除了造成短期的股價壓力,往後仍有力再創高峰。事實上,儘管遇上經濟不景或是反壟斷調查的不利環境,這類巨型科技企業長期以來仍有力逆流而上,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生意亦依樣愈做愈大,證明這不外乎只是一堵可攀越的「憂慮之牆」(The Wall of Worry)。當然,主流社交媒體 Twitter、Facebook、YouTube 等先後封殺特朗普的言論,前者更永久禁止該賬號,就連特朗普轉移陣地改用另類社交媒體Parler也被蘋果迅速從應用程式商店下架;從陰謀論角度來看,各大型科技公司忽然如此「齊心」落力聯手封殺特朗普,美其名是阻止進一步煽動暴力,但全方位針對特朗普的言論,對其他類似的煽動暴力和假消息卻視若無睹,難免令人感覺是一場「枱底交易」。至於是否損害民主體制及扼殺言論自由,每人的判斷和標準都肯定各有不同。
在後疫情的年代,「科技女股神」 Cathie Wood 寄予投資者投資成功的關鍵在於「朝正確的方向變革,並堅持正確方向」(Get on the right side of change and stay on the right side of change because it has hit escape velocit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oronavirus)。換句說話,就是要擁抱那些能夠創造「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企業,尤其是朝向這四大方向發展:基因序列(DNA sequencing)、機器人(robotics)、能量儲存(energy storage)、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technology)。
家族辦公室投資經理
徐立言(本欄每周逢一、三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