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4日 即巿股評 港股直擊

【價值工房】小米上市前瞻的優勢與威脅

隨着「同股不同權」上市方式於本周一 (4月30日) 起生效,國內及海外大型企業再度成為市場關注,憧憬這等企業來港上市。其中近期以國內大型智能手機生產商小米準備來港成為首批以「同股不同權」方式上市的消息最多,根據3月2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發布了《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小米估值排名第三,估值460億美元,僅次於估值750億美元的螞蟻金服和560億美元的滴滴出行。不過早於今年初小米已傳出擬來港上市 (完成在港上市程序後,小米將考慮以中國預託證券 (CDR) 形式 A 股上市),當時市值對其估值樂觀,高達1,000億美元;但於上周傳出已完成上市前股權交易後,以有關作價推算對應的公司估值為650億至700億美元,折合約5100億至5495億港元。

上市前管理層變動
若市場推估正確,小米於本周遞交上市申請,則最快可於6月底至7月初掛牌。暫看小米今次在港上市計劃集資至少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有機會成為今年全球最大型的科技新股,高盛、摩根士丹利及中信証券(06030)為其上市保薦人。按著「同股不同權」,每股「特殊股份」投票權上限相當於10股普通股的投票權,意味雷軍 (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在上市後,只須持9.1%的特殊股權,便能擁有小米的控股權。但於市傳申請上市之際,集團管理層出現人事變動,於上周五(4月27日)晚上宣布8名聯合創辦人中有兩人離職,分別是原戰略副總裁黃江吉及首席科學家周光平,均表明是基於個人理由;同時小米首席財務官周受資(於2015年加入小米)獲升任為高級副總裁。高層人士變動不免對集團士氣有所影響,雖然雷軍表示受資的領導力及業務管理能力皆傑出,但對集團業務發展能否帶來重大貢獻,仍有待觀察。

逆流而上出貨量增
但無可否認,小米近年增長速度驚人,雖於2015年蝕9.80億元 (人民幣‧同下),卻於2016年轉虧為盈,更錄得高達9.10億元盈利,繼而在2017年推算賺75.80億元,增長超過7倍。數據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於上周五發布最新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在2018年一季度放緩,同比下降8%,環比下降21%。首季內地智能手機出貨量跌至9100萬台,十大智能手機公司有八間出貨量都按年下跌,但小米卻逆流而上,出貨量按年升37%,明顯令同樣錄得出貨增長但僅微升2%的華為,明顯比下去。該報告又列出國內五大手機公司市佔率分布,小米雖首列第五,市佔率卻由2017年第一季的8.00%,增至2018年同期的13.10%,優於首四大公司,暫看今年盈利增長樂觀,有望再度做造倍增的佳績。

業務發展最大隱憂
此外,小米又承諾,每年整體硬件銷售淨利潤率將永不超過5%,意味着產品銷售價格只會微升,預期今年市佔率將進一步提升。不過隨着4月16日晚上美國商務部決定制裁中興通訊(00763)(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中有10%市佔率,位列第四),禁止所有美國公司在七年內向其出口任何技術,包括出售任何零部件,甚至經其他國家轉售亦不可以;又於4月25日美國司法部表示對華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製造商,僅次於蘋果和三星)是否違反美國制裁伊朗的規定展開調查,市場認為一經定罪,華為將受到較中興更嚴重的制裁行動。隨着小米近年在中國火速崛起,不排除今年也將成為美國調查之列,相信這是小米業務發展的最大隱憂。

聶振邦 (聶Sir)
證監會持牌人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