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月13日 即巿股評 港股直擊

【價值工房】港交所再試三百元不是夢

於去年11月10日在本專欄發布文章時分析港交所(00388),前一天收報230.40元,當時表示目標價應看260至270元,結果去年與目標價下限也是「緣慳一面」,僅於11月23日高見257.60元,較260元仍差約1%。踏入2018年,最近港交所股價氣勢如虹,繼1月8日突破260元,收報262元後,於1月10日更突破270元,高見275元,雖較去年目標價範圍預測遲了七個交易日達標,但較文章發佈當日事隔兩個月,累升已近兩成,跑贏恒指同期升幅不足7.2% (29136 → 31223點),對讀者算是有所交待。

大市成交金額在增加

前文又表示港交所股價倘若要重上2015年「港股大時代」高位的300元水平,必須大市的成交量配合,觀乎當時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約1800億元,但截至2017年11月9日最高值還不足1400億元,僅見於兩天,分別是8月11日約1394億元和11月8日約1388億元,反映成交金額暫時未能配合,上試300元的時機尚未成熟。而參考2018年首六個交易日的成交金額走勢,漸見能配合港交所上試300元,於1月8和9日成交金額分別約1338億和1334億元,為首六日最高兩日成交金額。至於六日的平均值約1303億元,可見已企穩在1300億元水平,較去年11月9日約1145億元,成交金額增長近14%。

成交金額續增誘因一

截至今年1月10日港交所股價錄得三連升,相信與恒指表現有密切關係,受惠於恒指錄得十二連升(去年12月21日至今年1月10日),大市成交金額由去年12月20日略高於800億元,增至現在的1300億元水平,增長率逾六成。倘若恒指繼續造好,預期大市成交金額將進一步增加,港交所股價絕對有力再創新高。其實現有兩大利好因素吸引更多「北水」流入港股,其一是早於去年12月22日撰文時提到的「同股不同權」,觀乎繼去年11月同場對談創業後,於1月8日(本周一) 特首林鄭月娥出席浙商總會香港浙商聯合會成立儀式,再次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對談,二度向馬雲「招手」讓阿里回港上市,連馬雲也表示看到港府推動港交所落實同股不同權的決心,所以筆者相信今年同股不同權是事在必行,屆時將可吸引大量國內和海外科網優質企業考慮來港上市,預期會帶動港股成交金額增加。

成交金額續增誘因二

其二是於去年最後一個交易日 (2017年12月29日) 收市後中證監公布落實H股全流通試點計劃,自從建設銀行 (00939) 由2005年以100%流通H股上市後,再無內地企業以H股全流通方式上市,但今次政策推行後,有逾9500億股份可進入香港市場,或助更多H股納入國際指數。現時已發行H股上市的內地企業,有大部分都有向境內投資者發行非流通股份,這些「內資股」只能透過境內持有人之間轉讓,不能在港上市套現,股東唯一沽出內資股的方法是回流到A股上市,但目前A股審批時間長,因而套現無門,不過一旦H股全流通,等於內資股解禁,擁有者可以尋求在港減持或抵押融資。現時H股共250隻,其中152隻為非全流通,市值高達2.58萬億港元,相當於國企指數市值的2.30倍,亦相當於港股市值約8%。雖然中證監宣布啟動的只是以3間上市公司作試點,但相信只要她們於全流通後股份交易運作良好,預期最終所有非全流通股份也會變成全部流通,相信這也能帶動港股成交金額增加。倘若兩者皆於今年實落,港交所業績必然會顯示錄得增長,有了基本因素支持,難道上試300元,甚至是企穩在300元以上,還會是夢嗎?

聶振邦 (聶Sir)
證監會持牌人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