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支付領導公司Visa發布最新環球研究報告《詐騙特徵:欺詐語言》,揭示面對精通科技的消費者,網絡犯罪份子依然能從中找到漏洞。儘管近半數消費者對於自己識別詐騙的能力充滿信心,全球仍有73%受訪者容易忽略數碼通訊中的可疑訊號。
隨着不法份子的數碼騙局手法層出不窮,消費者愈來愈容易成為詐騙語言陷阱的受害者。無論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場所,消費者經常接收騙徒透過電話、短訊和電子郵件發放「提供免費贈品」的訊息作招徠及要求「立即」提供個人資料否則服務即將中斷等手段誘騙他們。
根據Visa在全球18個市場包括香港,向共6000名成年人進行的調查,發現不法份子似乎利用消費者對詐騙手法的認知與實際行動之間的落差乘機進行詐騙。其中關鍵發現包括認為他人較自己更容易受騙;誤判資訊真實性;忽略明顯資訊細節;以及加密貨幣用戶相對更謹慎。
調查發現,最容易詐騙得逞的標題瞄準讓消費者感到興奮的事情,通常包含「中獎」、「獨家優惠」或「免費贈品」等關鍵字眼。在香港,消費者表示往往最容易被「獨家優惠」吸引,其次是「點擊此處」和「限時優惠」。
81%受訪者僅以犯罪份子能輕易偽造的細節來辨別資訊真偽,其中將注意力投放於公司名稱與標誌的人佔46%。然而,消費者應透過檢查賬戶號碼,或查證他們與公司的連繫這些難以偽裝的細節來識辨詐騙,保護自己免受詐騙傷害 。只有六成受訪者會確認資訊是否來自可靠的電子郵件地址, 而不到一半消費者(47%)會檢查電子郵件是否有錯字。
Visa香港及澳門區風險主管麥佰風(Pavan Kumar Muttireddy)表示,在數碼優先的時代,理解詐騙語言陷阱變得愈來愈重要。騙徒的詐騙語言及手法愈來愈層出不窮,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其害。了解詐騙語言的特性有助預防全球罪案發生,而教育消費者識別詐騙語言也是其保護消費者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