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打金融戰,中資企業轉戰港股勢不可擋,但本港對內地公司會計賬目的審計監管一直有所不足,無法獲得審計底稿,這缺口至近日才正式被填補,適逢美國眾議院於當地時間周三全票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要求在美上市中資企業3年內必須符合美國的審計監管標準,包括提供審計底稿,時機上未免巧合。中國外交部抨擊該新法案是政治打壓華企,在不足24小時之間,本港財務匯報局公布取得首批存放於內地的本港上市公司審計底稿,對提升本港中資股質素自然是重要一步,置於中美政治角力的大環境中也有微妙之處。
財匯局這次取得內地審計底稿,說是一個突破並不為過,惟市場對此已望穿秋水,亦非言過其實,畢竟從香港證監會因無法向個別賬目可疑的上市公司拿取審計底稿,以致要與相關核數師對簿公堂,已是發生在多年前的事。而負責調查上市公司不當審計的財匯局,過去被視為無牙老虎,皆因中資股佔港股總市值和每日成交比例,已分別超過七成和八成,卻一直無法有效查察、調查中資股的審計情況,尤其沒法取得審計底稿。
一些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過去往往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由,拒絕提交審計底稿。根據中國法規,要求審計底稿等檔案應存放境內,不得違反相關規定擅自使用任何技術傳遞給境外機關或者個人,結果卻被一些賬目疑似有問題的公司拿來作護身符,成為監管套戥的漏洞。
經過多年商討,財匯局和國家財政部監督評價局於去年5月簽署合作備忘錄,承諾雙方按照相互依賴原則,互相提供審計監管職責的全面協助,至本周四終於看到了實質合作成果。財匯局前後就11宗調查個案提出調取資料要求,目前已獲得首批涉及7宗個案的審計底稿。這無疑是一個里程碑,正如財匯局行政總裁Marek Grabowski周三所言,期望合作能延展至包括查察、調查、紀律處分等全方位監管職能。
事實上,市場監管儼然是一場「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的鬥智鬥力競賽,亦總有公司會鋌而走險。當財匯局具備更有效的監管工具,將有助增強國際投資者對在港上市中資企業財務數據的信心。
相比中港跨境監管合作邁出重要一步,中美則劍拔弩張,今年初在美上市的內地連鎖咖啡店瑞幸自揭財務造假,引爆潛藏多年的矛盾,促使美國國會火速制定《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以保障投資者利益為由,要求中資上市公司必須符合美國的審計標準,否則便要除牌。
其實,中美之間就提供審計底稿已合作了很多年,起步比香港早得多,並且交換過多份底稿。然而,觀乎即將成為法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所提出的要求,顯然不止於此,而是由美國監管機構直接介入中國公司的審計工作。中證監副主席方星海上月指出,中國境外上市公司的會計制度問題並非無法解決,但要有良好意願才行,相信已暗示了不會向美國買賬。在新法例的3年過渡期屆滿前,估計會有很多在美國中資股會轉來香港上市,本港在取得內地審計底稿之後,再加強其他方面的監管合作,絕對是切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