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在第三季爆發了新一波新冠疫潮,曾令人擔心疲弱的經濟會進一步受損,結果卻沒有想像般差,受惠貨品出口和本地消費在季末有較大幅度改善,帶動第三季GDP按年跌幅收窄至3.4%,比預期下跌5.6%好得多,按季更由跌轉升錄得3.0%增長。不過,經濟要回到疫前水平,復甦之路仍十分漫長,第四季也要面對眾多變數,惟只要守穩防疫戰線,從谷底慢慢爬升依然可期。
其實,上季經濟按年跌幅收窄並非全屬意料之外,因去年同期香港開始步入衰退,當時已錄得3%跌幅,形成較低的基數。至於實際跌幅小於預期,要歸功於貨品出口和本地消費相對理想。本港主要出口市場的需求恢復,第三季貨品出口扭轉連跌7季的勢頭,轉為升3.8%,中國在9月從全世界大舉掃貨,經香港進口勁增17%,拉動當月本港總出口大升9.1%,為GDP提供相當貢獻。
同時,消費亦見好轉,防疫措施在7月重新收緊,至8月底陸續放寬,很多市民恢復外出消費,私人消費開支跌幅由第二季的14.2%,大幅縮窄至7.7%。當然,政府消費開支增長即使從第二季的9.7%回落,第三季增幅仍有6.4%,對提振經濟具實際作用。
展望今季,GDP的幾大支柱不無隱憂,存在很多變數。內地經濟維持較快增長應無懸念,本港出口往內地料可保持較強動力,但國際疫情反彈,德國、法國重新封城,恐削弱內地貨品經香港轉口的需求。服務輸出方面,除非能盡快與內地達成恢復旅客來港的安排,否則,單靠與個別地區的「旅遊氣泡」,恐怕幫助有限,暫難望顯著改善。
至於在各環節中屬於重中之重的私人消費開支,佔GDP比重逾68%,其走向無疑最關鍵,面對的最大變數是疫情發展。冬季會否爆發新一波疫潮,程度有多嚴重?將主宰今季消費開支表現。最理想必定是市民和政府做好防疫工夫,毋須再收緊社交距離等限制,經濟活動能如常。
縱使如此,政府一些保民生穩就業措施即將期滿,可能會產生逆風。以涉資逾900億元的兩期「保就業」計劃為例,只申請了首期資助計劃的國泰航空(00293)上周四公布裁減5300個本港職位;而申請了兩期「保就業」的新華旅遊,也要求全體300名員工12月起停薪留職至少3個月等,預示着愈來愈多人將暫時或永久失去飯碗,9月失業率回升0.3個百分點只是反彈的開始,難免打擊市民消費意欲。
當然,不是各行各業皆悲觀,也有一些未受疫潮太大影響,甚至可從中得益,好像電商行業生意便逆市上升,而近期IPO熱潮相信也帶挈不少金融從業員收入水漲船高,意味消費市道並非一面倒暗淡。
經濟呈現觸底回暖跡象絕對可喜,未來得靠市民和企業適應及配合新常態,有能力的要盡量多花費一點,當經濟進入良性循環,走向復甦便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