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的最新調查指出,有超過80%香港人曾經成為騙徒的目標,當中有26%墮入騙案,平均損失3800元。調查結果顯示,香港人需要將個人資料妥善保管,並對在網上愈趨普遍的社交工程陷阱提高警惕。
滙豐於今年4月首次進行網絡安全調查,作為該計劃的第二部分,是次調查識別出一些最常見的騙案,包括電子支付、網上情緣、身份盜竊,冒充官員,求職騙案及詐騙電話。
調查發現,網上情緣和電子支付詐騙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受害人平均損失分別為4100元和2500元。總體而言,26%的受訪者曾遇上電子支付騙案,當中有13%表示曾受騙,屬上述騙案中比例最高。此外,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曾遇上網上情緣騙局,7%的受訪者蒙受金錢損失。
調查指出,詐騙電話(72%)和假冒官員(64%)是港人最常遇到的騙案,一成的受訪者曾經被騙,平均損失超過1000 元。
按年齡區分,Z世代(18至24歲)的受訪者最熟識數碼科技,但卻相對容易遇上電子支付和求職騙局,因為他們較傾向與他人分享個人訊息。Y世代(25至39歲)因較願意向網上伴侣提供身份證號碼、一次性密碼及銀行戶口號碼,令他們更容易成為網上情緣騙案的受害者。X世代(40至55歲)則較容易墮入官員冒充和電話騙案的陷阱。
滙豐香港區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電子服務平台主管艾俊安(Andrew Eldon)表示,調查結果與其觀察吻合,香港人的生活愈趨數碼化,無論是購物或交友都傾向在網上進行。新冠肺炎疫情令大眾花更多的時間上網,但這也促使騙徙有機可乘,特別是那些利用社交工程技倆行騙的手法,令受害者分享個人訊息或進行資金轉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