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一個研討會致詞時表示,政府致力透過土地規劃、城市設計、綠色建築等,令城市的發展變得更可持續,故此除「提量、提速、提效」,同時注重「提質」,包括在城市的發展及規劃中積極推動綠色和智慧科技,尤其在新發展區,鼓勵公私營界別使用可持續建築設計和綠色創新科技。
甯漢豪指,新發展區的規劃會引入「藍綠建設」策略 ,例如在推展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時,會改善及活化田心河河道的部分段落,建造河畔長廊,提高排水系統的適應能力。新發展區中亦設有蓄洪湖的區域公園,一方面為市民提供綠化休憩用地,同時為城市降溫 ,應用「海綿城市」概念,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多管齊下推行現代防洪策略。
她稱,規劃新發展區時,亦會引入令市民有幸福感而又能呼應智慧及環保城市的理念,例如「15分鐘生活圈」的設計,不單為了便利市民出行,亦鼓勵市民實踐低碳生活。
甯漢豪表示,要實踐「環境、社會和管治」(ESG),無論政府及企業都要做好系統設置 。因此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業界更廣泛使用建築訊息模擬技術(BIM)及更高效益的建築方法,以及推動工務工程數碼化。而最近成立的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將會透過建築技術和物料研發項目協助業界持續發展 。
她提及,鼓勵業界在工作領域關注社會需要,創造社會價值,例如當政府大力推動私人企業參與舊區重建,期望業界可向小業主提供合理的收購價、與小業主多作溝通及協助他們適應新環境等;又例如新發展區進行徵地和換地發展,期望政府和業界照顧好受影響人士,並協助棕地作業者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