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諮詢委員會(環諮會)將於下周一(22日)討論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環評),並提出建議供環保署署長審閱時考慮。多達10個環保團體批評,新田科技城的環評未符合多項法定要求及準則,且出現關鍵資料錯漏,在整個程序上涉刻意繞過公眾監督,乃自環評條例實行以來「史上最差的濕地項目法定環評」,促請環諮會做好把關工作,建議署方否決環評,以維護制度。
近年港府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則是處於這一項目的核心地帶,毗鄰深圳皇崗和福田的創新科技區,當局的目標乃將其打造成創科發展集群的樞紐,助力香港實現「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其重要性顯而易見。
若最終這份環評遭到否決,署方要求土拓署重新提交環評報告,環團人士估計,整個程序可能需時約一年的時間。
長春社公共事務主任周譪銓表示,新田科技城在環評進行期間,去年中突然「僭建」發展規模,增加填平90公頃魚塘,政府卻未有循以往做法、即按法定要求重新申請環評研究概要,並堅稱改動不會影響環評研究,拒絕重新申請。
按照既定程序,任何須展開環境評估工作的發展項目,須向環保署提交有關工程項目簡介,署方經接納不同意見後,會向項目倡議人發出環評概要。這可以理解為對項目倡議人的「考試範圍」,項目倡議人須就此進行相關調查,最後提交的環評報告須經諮詢公眾及環諮會意見,才會交給環保署考慮。
香港觀鳥會高級保育主任黃雪媚表示,雖然環保署堅稱有關的環評研究概要仍然有效,研究已包括填平約90公頃魚塘的生態影響評估,可是已經出爐的環評報告實際遺漏了對保育重要性物種及生景進行充分調查,涉及的有全球瀕危的黑臉琵鷺、歐亞水獺等,質疑有關報告的可信及專業性。而這份環評涉及包括至少35處涉嫌違反環評法定要求,最少27項技術評估及數據錯漏,質疑有關報告的可信及專業性。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經理許仲康表示,過往環評進行公眾諮詢時,會一併公開幾十頁詳細的濕地管理計劃書及生境建造的實際工作時間表,然而是次在環評審批前幾日,至今仍沒有公開完整的「生境管理計劃」,導致各界不能作充分討論。許稱,這次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項目會導致逾113公頃濕地直接損失,損失範圍是歷來最大,而2013年落馬洲河套項目直接損失的濕地為約23公頃。
環團促請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的環諮會嚴謹把關,逐一審視及討論上述的錯漏,不宜在未有專業的環評報告予社會充分討論下草率通過,避免立下極不良先例,令日後北部都會區內其他牽涉濕地的發展計劃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