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許多西方國家採取「確診病例應該居家休息,病情惡化時去醫院」的政策,香港做法恰恰相反,每個疑似病例都需要住院隔離,直到重複檢測呈陰性或持續低病毒載量才可讓他們離開,最後證明這種以醫院隔離為基礎的方法反而使社區傳播病例大大減少,令醫療系統不致於癱瘓。
袁國勇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雖然兩年前已經做好噴鼻疫苗種子,但是由於香港沒有疫苗生產能力,也沒有足夠的投資,所以進展非常緩慢。他認為如果疫苗接種率提高,相信新冠病毒能在今年轉化為類似流感的疾病,但目前追蹤接觸者的技術非常落後,需要徹底改革,又認為必須修改和制定所有學校、食肆、會議廳或娛樂設施的通風要求,以減少空氣傳播,為未來疫情大流行作準備。
袁國勇又指,贏得公眾信任是疫情防控的關鍵,必須向公眾迅速和平衡地公布疫苗的副作用,以免產生錯誤的印象,又認為香港長者疫苗接種率低的原因之一,是初期沒有同時公布長者每日中風和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他指疫情初期專家對新冠病毒缺乏認知,可能會出現矛盾的意見,尤其是在政治兩極分化的背景下,導致輿論兩極分化,甚至有針對專家的網絡攻擊,衞生防護中心應牽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吸納這些意見領袖。
他又表示,香港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家,但香港科學院缺乏政府的定期資助,要申請短期項目的政府資助,甚至尋求私人捐贈,如果期望香港成為國際科研中心或大灣區的矽谷,政府必須提供經常資源,支持香港科學院的持續運作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