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員潘灝儀認為,今次《施政報告》接納某些創新的意見,有別於坊間普遍認為新意欠奉的看法。
其一是政府終於承認它不能只是負責審批,而是有更進一步的責任去促成房屋發展。確切的措施包括在公營及私營房屋的審批程序上改革,並將責任升級至特首親自督導。
近年發展的大型私樓項目,如果需要改劃及補地價,等閑都需要十幾年才可以完成發展,而當中拖得最久的就是地政工作。潘灝儀樂見政府採納團結香港基金之前提出的建議,今次提出的項目促進辦事處,其實就是將土地共享辦事處的服務對象擴展至足夠大規模的私營房屋項目都可以使用,以及擴展職能至規劃以後、動工之前的所有造地工作。
潘灝儀建議政府應該進一步公布可以清晰量度的效率目標,例如項目促進辦事處預計需要幾長的時間完成其工作,以確保今次提出的改革不會流於片面。
另外,關於發展局局長擴闊其督導小組的政策,潘灝儀希望政府能最終進一步落實系統性地披露公營房屋發展的所有進展,包括土地發展程序、提交建築圖則、建築工程動工、建築工程竣工及單位交付等五個關鍵程序,看齊私人住宅項目的披露標準。
其二,針對輪候公屋超過3年的基層家庭,政府今次將一系列有關的政策梳理,大致為過渡性房屋、現金津貼及租務管制研究。反映政府亦明白,在公營房屋供應仍然未足夠的時候,政府是有責任要補底,算是「有膊頭」。但是「長期病不能只當感冒醫」,造地是民生之計,潘灝儀希望政府一定要確保日後的新區如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等能如期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