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1月25日 時事脈搏

【信報短評】公營房屋夠米落鑊 私樓短缺難望退燒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為爭取中央「加持」,不惜破天荒押後逾一個月宣讀《施政報告》,內容果然份量十足,除了政治上提出正本清源和公布擴大金融互聯互通外,房屋政策也令人眼前一亮,尤其10年建屋計劃中的公營房屋罕見湊足土地,敢於出動尚方寶劍《土地收回條例》徵地,皆展示出緩解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魄力。然而,公營房屋供應「夠米落鑊」之際,私樓卻依舊求過於供,看來當局仍須繼續亮劍解市民燃眉之急。

本港土地資源短缺,作為置業階梯「初階」的公營房屋長期供應不足,輪候公屋年期動輒5、6年。儘管林鄭月娥於2018年雷厲風行推出新房策,把公私營房屋比例從6:4改為7:3,可是巧婦難為無米炊,欠缺「麵粉」下,要達到興建公營房屋目標談何容易?一個月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網誌直言:「距離2020/21起10年的30.1萬個公營房屋目標,仍欠地起2.9萬個」,豈料林鄭今天在報告透露,建設公營房屋土地已由短缺變為超標,2021/22至2030/31的10年間,足夠起31.6萬個單位,換言之,當局在短短一個月,多找了可興建4.4萬伙的土地。

土地供應驟增,一方面是因為政府把更多本來屬於私樓用途的地塊轉為興建公營房屋,例如把9幅分別位於啟德和安達臣道石礦場的官地「私轉公」。另一方面是拓地有望成功,如8組棕地6年內料變為熟地,可建超過2萬個公營單位,惟當中難免涉及私有土地,發展商對「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反應有多熱烈仍是未知之數,然而,林鄭已擺明車馬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地,洪水橋/廈村項目的12公頃私人土地便進入徵用程序,與過去憂慮官司曠日持久的猶豫態度截然不同。

港府強勢出擊覓地,未來10年輪候公屋苦況可望得到紓緩,但中長期則要靠北環線沿線項目、港鐵小蠔灣車廠上蓋發展、重建三個市區寮屋及大坑西邨、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龍鼓灘近岸填海和重新規劃屯門西發展等,否則無以為繼。當局在《施政報告》中顯露已經扭盡六壬,如果「明日大嶼」遭拖延,公營房屋供應勢必斷層,期望藉「溫馨提示」降低社會阻力。

無論如何,特區政府總算履行以公營房屋主導的新房策,可是公私7:3比例的布局卻加速市場失衡,未來10年的私樓年均落成目標僅為1.29萬伙,遠低於過去每年約2萬伙的吸納量。若要私樓供應滿足社會需求,官方或須更多使用收地條例,迫使發展商主動申請改變手上的棕地和農地用途,又或參與當局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事實上,港府因應新政治形勢敢於運用公權力,只要做法合情合理,民間的反對聲音未必會一面倒,事關大家都不想下一代陷入愈住愈貴、愈住愈細、愈住愈擠的漩渦。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