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重挫全球經濟和民生,正在求學或剛進入社會工作的年輕人受打擊極深,國際勞工組織(ILO)公布題為《年輕人與新冠肺炎》(Youth & COVID-19: Impacts on jobs, education, rights and mental well-being)的調查報告,指出疫情在就業、教育、權利及精神健康等方面,都對年輕人造成衝擊,若不及時施以援手,可能終生受到困擾。
這份報告的視野雖屬宏觀層面,惟內裏提及的要點,同樣適用於香港。經濟已相當發達的香港,無疑有較多資源應對挑戰,但統計數據亦顯示本港年輕人深受疫情影響,為免他們成為失落的一代,政府和社會各界應更關心及協力幫助他們。
ILO在網上向全球112個國家合共逾12600名年齡介乎18至34歲的年輕人進行調查,發現疫情對教育的衝擊巨大,在18至29歲的受訪者中,有13%在學校停課後完全沒有接受任何教育或培訓,而即使學校通過網上繼續教學,有多達65%表示所學減少、51%認為學習被延誤、9%更擔心學業受損甚至失敗。報告警告,教育機會的缺失和不平均,會令這批年輕人在知識及技能上處於不利位置,恐殃及整個世代。
在港府和慈善團體協助下,本港學童基本都獲得上網設備,但不同調查都反映,臨時臨急轉用網上教學,成效有限,例如中大的調查發現受訪學生對網上教學的價值整體評分不高,要承受龐大的學習壓力,甚至引起焦慮。
教育局已決定新學年如期開課,但因疫情未止而暫只允許網上教授,有關各方面更應盡快改善網上教學的質素,除如ILO建議增加對教師的相關培訓外,教育局、辦學團體和學校要汲取過去數月的經驗,調整教學策略及課程指引,給予更多支援,提高網上學習的興趣、專注和效能。
剛踏進社會的年輕人,不再有學校支援,又遇上疫情令失業率飆升,處境更艱難。ILO指出,每6個年輕人就有1人因肺疫而失業。本港情況亦好不了多少,15至19歲和20至24歲的青年組別,4至6月的失業率分別為18.8%和14.3%,遠較整體失業率6.2%為高;相比去年第四季,更分別上升了8.6個和4.9個百分點,升幅大於其他年齡組別。
正如ILO強調過往的研究顯示,當年輕人要進入勞動市場時卻缺乏工作機會,對他們有長期負面影響,例如數年後仍可能較難找到長工,薪金也較低等等,容易產生技不如人、無法學以致用的負面感覺,建議各地政府為願意聘用年輕人的企業提供補貼。港府已在「防疫抗疫基金」預留60億元,未來兩年在公營及私營界別創造約3萬個有時限職位,部分適合年輕人和畢業生,但相信只能治標而非治本。當局除了盡快創造職位外,更應提供實用的技能培訓,讓年輕人能適應疫後的職場新生態。
紐約最大27間企業的行政總裁因應疫情衝擊,周一宣布成立「New York Jobs CEO Council」,與教育機構合作,為民眾培訓現在與未來均有需要的技能,希望10年內協助10萬紐約民眾就業。該計劃並非只針對年輕一族,重點是商界與社群攜手紓解就業問題,值得香港參考借鑑。
年輕人畢竟是社會未來的棟樑,若因不幸遇上一場新冠疫潮令他們失去完整的學習機會,又或因就業市場嚴峻而找不到可一展所長的工作,無法累積職場技能,不但對他們不公道,對香港也是一種損失,盡力協助年輕人渡過逆境是社會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