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中國經濟的恢復還沒有達到預期,但還有較高速的增長潛力,應直面問題,分清「急症」「緩症」,實現標本兼治。
李稻葵在一場論壇上指出,中國現在的增長潛力主要看兩方面,一是看市場還有沒有潛在需求,二是看生產能力還有沒有可能提高。中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仍有近10億人需要繼續提高收入,這部分人群的很多需求還未被滿足。至於生產能力與3個因素有關,包括繼續投資、人力資源和生產效率。
他稱,繼續投資方面,對大國經濟而言投資本質上就是本國儲蓄,中國國民儲蓄率高,高儲蓄率可騰挪,也可化解問題。人力資源方面,結合活力健康人口總量和平均勞動技能或受教育水平等指標測算,到2050年前中國的人力資源仍在增長;生產效率亦在提升,供給側和需求側潛力仍在。
但李稻葵強調,中國要直面問題,不能迴避。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主要在兩方面,一類是「急症」,要治標,一類是「緩症」,須治本。具體而言,「急症」是房地產行業短期的融資困難,但房地產行業不能「一棍子打死」,從目前銷量巨幅下降走到結構性發展需要半年、一年或一年半的時間。
談到長期的「緩症」問題,李稻葵認為是地方債和廣義城投,建議中央必須出手,多發一部分國債,然後搞一些地方債重組的案例,必須破題。他又稱,「相對緩症」是民營經濟的投資信心,建議要專門給民營企業開闢融資渠道、快速通道。
李稻葵表示,總的來講,要對中國經濟發展潛力保持信心,也要直面問題,「急症」治標,「緩症」治本,標本結合,才能盡快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