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亞太地區責任與可持續投資研究主管胡炳熙表示,中國在環境、社會和管治(ESG)投資已發展一段時間,但過去一年或者近期以至未來一年值得關注的課題還挺多。
胡炳熙指出,中國的綠色金融市場其實規模已經很大,中國「雙碳」目標已經好幾年;根據之前瑞銀的分析,中國的綠色金融市場現時已經約有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整個金融系統約8%。該行估計,綠色金融在中國未來會有較快增長,料到2031年的規模會達到70萬億元。
他強調,現在的16萬億元體量內絕大部分,接近15萬億元的體量來自於綠色信貸,主要是以商業銀行為主的綠色信貸,只有大概1萬億元是來自於綠色債券,而其中有一個特別小的部分是ESG基金,ESG基金的AUM在中國,如果用不同的方法估算會有不同的結果,但估計體量約只有5000至6000多億元。
胡炳熙表示,ESG基金或ESG產品在發展過程中缺乏足夠有用、可以比較的ESG訊息往往是其中一個主要的障礙。他指出,或者針對一些海外的基金,如果中國企業的披露內容與國際的需求或要求不能接軌,其實也可能導致相關公司不會被納入海外的ESG指數及ESG投資組合,故ESG資訊披露不僅是監管或者一些標準對公司/企業的要求,其實對於促進ESG基金的發展及增長,對於投資是有正面作用。
此外,胡炳熙認為,比較值得關注的是ISSB(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委員會)準備要推出的一套披露準則,儘管目前中國政府沒有正式宣布會採用這套標準,但可以說中國對於這套標準是高度關注的,證監會之前在公開場合有代表表明ISSB即將要頒布的準則,對於中國的企業未來會產生巨大影響,需要高度關注,因為這個標準本身的定位挺高,目標是想成為全球ESG披露的基準線,也可以說是一個最低的要求。
他指出,該標準最終目標是覆蓋所有的ESG課題,但因為這個範圍非常廣,現在處於第一個階段,在此階段主要圍繞的內容是關於氣候,課題儘管是關於氣候,但不僅僅只是一套環境或者氣候披露的標準。
另外,胡炳熙提及,中國的農業和亞太區的機場,至少在中國的角度來說,在未來更多的披露會有比較大的影響。除了針對於個別行業及板塊的影響之外,他認為國際上面的資訊披露或者標準的出台,可能也會帶動中國企業的資訊披露,特別是氣候相關的披露。
他表示,今天中國證監會對於披露ESG相關資訊的要求,特別是針對於氣候相關的部分,很多都是自願性的,而且相對而言暫時還沒有一個特別具體的格式或者指標的要求,所以往往公司與公司之間的比較會比較難,而且現在的覆蓋率可能也不太高。
所以,他認為,如果有更好的資訊披露,這會説明投資者更容易把一些中國的公司納入他們的一些指數及產品裏,從而對於促進ESG投資的發展有比較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