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智庫(EIU)發表報告稱,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安全考慮驅動,亞洲主要新興經濟體均轉向內在發展。其中,中國因與美國外交和貿易關係惡化,加深其經濟自給自足的需要,並提出雙循環促進內需。不過,亞洲區內國家仍將為外國投資者提供巨大的商業機會。
然而,中國在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時亦提出過增內需,但過去10年私人消費佔GDP比重僅輕微增加,顯示在新目標下擴大內需的努力更要加大。
經濟學人智庫指出,對中國而言,私人消費是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的最佳渠道,這也源於政府感到外部環境有重大變化。中美貿易戰及一些國家希望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未來中國進入海外市場的機會將會減少。
雙循環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將是減少與進口依賴相關的風險。因中國的國際關係惡化趨勢,當局關注國際糧食、能源和技術供應的安全。即使這樣做會影響到經濟效率下降,但預防風險和國家安全的必要性,將勝過高質量增長。
至於雙循環在中國將如何發揮作用,報告認為,在產業政策方面,預計政策目標是使國內供應鏈更符合國內需求的結構。雙循環下的產業政策和支持並不著眼於促進出口,而是把重點放在中國被視為嚴重依賴進口的瓶頸上。在所有板塊中,技術板塊應會是在實現自我供給方面獲得最大支持的領域,其中半導體或集成電路(IC)最受關注,因美國通過出口管制限制中國取得全球技術,這對華為及其他中國科技公司帶來壓力。
報告稱,儘管內地通過啟動投資、為IC生產企業提供稅優惠、加強科研等政策支持產業發展,但對中國公司來說,要趕上台灣、南韓和美國等競爭對手仍將是一大挑戰。
經濟學人智庫並表示,亞洲經濟體轉向內在發展這一轉折表示全球一體化程度的回落,但區內國家仍將為外國投資者提供巨大的商業機會。隨着運營本地化的趨勢加劇,對全球投資者來說,管理其本土市場的政治壓力並同時把握亞洲機遇,將愈來愈具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