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杜倫大學漢學研究博士蕭家怡】運動員的事業源自體育運動,掌聲、名氣只是意外收穫,更不應為留住粉絲而煞費心思。也就是說,體育明星可追,但在追的同時,大家也要記住,不應對這類非一般的明星有過多的苛索,讓其專注練習方為最佳的支持方法。
讓我把結論說在前頭,運動員「明星化」是當下這時代所不能避免的事,不論是足球、籃球等高度職業化的運動項目,抑或一些相對較「冷門」的奧運項目,都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有以下三個因素。
首先是體育比賽承載情緒能量的先天特質。各類體育項目的隊伍往往憑藉技術特色、風格或歷史背景等不同因素吸引支持者擁戴,所以體育競賽先天就能帶動粉絲情緒、團結社群和鼓舞人心;君不見多少足球迷為觀賞愛隊比賽而熬更抵夜,甚至在隊伍落敗後也會一同「哭波喪」。在奧運比賽當中,運動員均以其所屬國家或地區的名義出賽,這種因「自己人」心態而形成的認同,令奧運代表隊比一般運動員更能贏取粉絲的關注和支持。也就是說,運動員出戰奧運,本來就是將大家對地區、國家的認同扛上肩膀,而比賽過程中的激情與驚險會為觀眾迸發出強烈的代入感,故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的一舉一動,既令他們成為發放情緒能量的主體,也令他們在比賽完結後,反過來收穫了觀眾的情感。
其次是社交媒體所造就的資訊賦權。以往,專業運動員予人的印象相對刻板,認為他們不是在訓練,就是在前往訓練的路上。但當社交媒體的普及,運動員的資訊發放不再只掌握在官方或體育協會手上,相反,運動員透過帳號的日常更新,讓公眾得以清楚其最新動態,更可呈現自己在訓練以外的真實一面。同時,社交媒體亦會成為粉絲灌注熱情的平台。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的亮眼表現成功吸引一眾支持者。當「偶像──粉絲」的關係一旦確立,支持者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轉發與該運動相關的資訊,在其角度可能只是情感抒發,但客觀上卻是一種有價值的「義務勞動」,令運動員的討論熱度一直保持,甚或吸引更多人加入討論,進而捲起宣傳潮流,推高運動員的知名度。
最後少不了的就是資本市場的高度配合。當運動員變成潮流熱話,粉絲社群又持續討論,媒體不想錯過端到眼前的「流量密碼」,自然會對運動員的背景、經歷和往績等大肆報道,藉以抓住觀眾眼球;企業品牌為了在有限時間內盡用運動員的名氣,也會向其招手、邀約。過去幾年,運動員在不同媒體、品牌活動中頻繁出現,正是由此而生。
原文請閱10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