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潤茵】香港一洗「國際金融中心遺址」污名。波士頓諮詢集團預計,2027年本港將力壓瑞士,成為財富管理「一哥」。家族辦公室數量節節上升,去年底有逾2700間,較新加坡多一倍,特首定下「2025年底增加200間」的KPI(關鍵績效指標)有望超額完成。隨着亞洲財富規模急速增加,自稱「家辦」的機構大量湧現,當中有利有弊。
現代家族辦公室的運作模式源自1882年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由於涉獵領域橫跨政治、石油及銀行等,第一代John D. Rockefeller在紐約設立世上首個家辦,聘請專業經理人集中管理資產,傳承至今已經第七代。
家族辦公室定義,既是寬鬆亦是嚴格。寬鬆在沒所謂「劃一標準」,故亦被詬病為「定義模糊」,但要符合成本效益,資本門檻其實很高,流動資產最少2.5億美元以上,「否則光顧私人銀行更划算」。
盤數怎樣計出來?彭倩解釋,家辦往往從管錢開始,「通常家族會先找自己人,於是第二代很多時候,便從事金融出身;如果家族內沒有人選,就會聘請專才組成2至4人投資團隊」。
團隊收費如何呢?首先,要知道設家辦最大動機是「不想麻煩」,因多數人銀行戶口動輒超過十個,而且遍布全球,故寧願交給專人集中管理;其次,必定是不滿目前回報,所以自組團隊的能力,需要超越私銀水平,薪酬成本自然高,還要涉獵其他職能,包括行政人員及律師等。研究機構Campden Research調查所得,典型家辦每年營運成本至少要150萬美元,該估價是2019年的舊數字,科技大學金樂琦亞洲家族企業及家族辦公室研究中心主任彭倩近期出席業界會議時發現,部分人認為資本門檻已經提高至5億美元以上。
慎防劣幣驅逐良幣
有業界估計,全球許多家辦是近3至8年內新成立,當中不乏只為「追潮流」,「發現家辦原來特別貴,卻無法滿足需求,規模太小則只是個『殼』,那倒不如還是外包給金融機構」,彭倩預測很快會有家辦倒閉。
家辦本屬「極小圈子」玩意,家族愈有錢愈不願曝光,真正有實力的家族辦公室,起碼要上到《福布斯》億萬富豪榜,2024年上榜人數則是2781,為什麼家族辦公室數量仍如雨後春筍?彭倩分析,有些是出於認識不足(例如對家辦定義有誤解),有些則是刻意魚目混珠。
畢竟亞洲市場方興未艾,甚至仍處於野蠻成長,彭博近期報道指,亞洲便充斥「冒牌單家辦」。為什麼要打出「家族辦公室」招牌?一來,衝着政策而來,香港及新加坡都提供稅務優惠;二來,衝着富豪而來,皆因家辦很「吸金」,屬金融圈金字塔頂,若有人立心不良,混進富豪圈博取信任,可牟取更多資源,例如兜售理財產品。
原文請閱7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