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推動可持續未來,是一項迫切而複雜的挑戰,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在這項重大任務中,亞洲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然而,亞洲各國發展進程各異,難以採行一體適用的可持續發展架構,加上亞洲密集的生產和供應鏈對氣候承諾的願景亦構成了重大障礙,與歐美相較之下尤其如此。
在責任投資及可持續發展不遺餘力的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因應前述情勢,近月發表了亞洲責任投資觀點報告,詳細分析亞洲各國綠色科技、氣候政策與責任投資實務的相關挑戰和發展機會,為責任投資決策提供了深入詳盡的參考觀點,並洞悉三大趨勢:
(一)亞洲已成了綠色科技巨擘
在全球採取氣候行動的時代,可持續發展轉型前所未有的迫切。這場轉型的核心任務,在於大量投資於綠色科技和創新,以利環境足跡減量,並提高能源效率和促進可持續未來。在全球致力發展綠色科技的同時,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居於趨勢前沿,不僅率先採用相關技術,亦推行關鍵融資機制帶動規模成長。
亞洲國家 (特別是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 持續於綠色科技發展創造里程碑。從太陽能電池板、到電動車與電池儲存解決方案,種種相關進展與實況,都為綠色科技領域的大幅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在 2030 年達成全球淨零排放目標,需投入 4,700 億美元的潔淨能源技術資金,而亞洲地區約佔其中 70%。
當地政府的政策是推動綠色科技發展的重要助力,各國制定獎勵措施和技術發展藍圖,撥款支持綠色科技研發,營造出必要的生態系統,力促綠色創新蓬勃發展。中國、日本和韓國早已認識到太陽能及電池儲存解決方案的潛力,並在2000 年代初期大舉投資發展相關技術。
中國在太陽能光電、風電和電動車電池製造領域確立了主導地位,分別佔全球製造量能的80%、60% 和70%。在太陽能電池板生產方面,中國採取進取的成本削減策略,包括再生能源組合標準和饋網電價補貼,以大幅降低全球價格,進而強化中國的主導地位,並引發國際競爭對手的關注。
除了傳統綠色科技外,亞洲國家也關注綠色鋼鐵、生物燃料和綠色氫能等新興領域,致力鞏固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對鈉離子電池的投資,以及日本的綠色鋼鐵和氫能策略,皆彰顯了亞洲推動綠色科技組合多元化的決心。
(二)淨零排放指導方針:致力實現亞洲淨零排放的公正轉型
亞洲,尤其是東南亞正面臨著低碳經濟轉型和推動包容性成長的雙重挑戰,需要創新融資來支持重大的基礎設施和能源專案,同時突顯出妥善分配資源及實現發展的迫切性。
國際能源總署報告指出,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進展方面,已發展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差距日漸擴大。一方面,先進經濟體的排放量在2023 年降幅創下記錄,主要歸功於潔淨能源的增長,而中國帶動全球再生能源的量能增加,則對此做出了重大貢獻。另一方面,鑒於經濟高速增長和能源需求的影響,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本地排放量呈現激增。2023 年全球排放量增加1.1% (+ 4.1 億公噸二氧化碳)。相較於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9 億公噸,若非潔淨能源技術持續普及,此數字將會提高三倍,這突顯全球面臨的挑戰,亦即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性的雙重目標。
亞洲各國力求開發全方位的可持續金融架構,包括轉型金融、可持續發展的路綫圖、可持續分類標準、碳訂價方案,提供明確指導方針及發展藍圖,以此促進可持續投資,以及評估企業的轉型可信度。有見於地方環保分類標準的發展,以及歐洲預計實施歐盟企業可持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 的前景,亞洲企業日益需要加強盡職調查。地方也在推動倡議計畫,促進公開透明的可持續投資,同時減輕漂綠(greenwashing) 風險。
(三)市場機制和碳訂價是分配資源及引導轉型活動的重要手段
市場機制和碳訂價是分配資源及引導轉型活動的重要手段,有助於應對氣候變遷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亞洲碳排放交易計畫(ETS) 和自願碳交易市場(VCM) 的發展是朝此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亞洲在碳訂價方面進展卓著,中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規模達到40 億噸二氧化碳,超過該國排放量的40%。此外,亞洲藉著強化碳訂價機制,以回應歐盟的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突顯出各國進展速度雖有不同,但仍共同努力減緩氣候變遷。
從香港的Core Climate 自願交易市場,到新加坡涵蓋80% 排放量的碳稅,各項措施皆反映出亞洲積極主動的態勢。南韓訂有完備的碳排放交易計畫,而日本規劃在2026 年以前全面實施國家碳排放交易計畫,進一步顯示亞洲致力發展穩健的碳訂價機制,作為實踐氣候行動的關鍵工具。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持續推動市場導向的碳訂價方法,範圍涵蓋2,257 家電力業者,並計畫納入更多部門。最近的履約週期碳價格已突破每噸人民幣80 元,隨著中國致力與國際碳訂價機制接軌,價格預計將進一步上漲。
總結:
亞洲在技術和法規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奠定了堅實轉型基礎,有助於促成良性變革。投資者若能瞭解並發揮亞洲特有的優勢,可更妥善因應複雜的可持續轉型趨勢,為責任投資和可持續投資的穩健成長創造有利條件。請點擊這裏查閲足版東方匯理資產管理亞洲責任投資報告(英文版)以了解更詳盡的分析。
本文不擬被視為要約或招攬購買或出售證券,當中包括基金股份。本文所載的觀點及/或所提及的公司不應被視為東方匯理資產管理的建議。所有意見及估計可以隨時作出更改而毋須事先通知。在適用之法律、規則、守則及指引允許的範圍內,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及其相關公司對任何因使用本文所載之資料而引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概不負責。本文只能分發予獲淮接受之人士,及任何可能接受本文而沒有違反適用法例及條例之人士。本文並未得到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 的審閱。 本文撰寫的目的只為提供資訊,並不代表已參考個別可能接收到本文人士的個別投資目標,財務情況及個別需求。有意投資者應就個別投資項目的適合程度或其他因素尋求獨立的意見。投資者不可單靠本文而作出投資決定。
投資涉及風險。市場、基金經理以及投資的過往表現及任何基金投資的經濟市場、股市、債市或經濟趨勢預測並非將來表現依據。投資回報以非港元或美元為單位可能因匯率波動而令投資總值下跌或上升。投資可跌可升,投資者必須閱讀銷售文件以取得更詳盡資料,尤其當中所載投資風險之陳述。本文乃由東方匯理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編製。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