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潤茵】香港被譽為「購物天堂」,特色街道貢獻不少,旺角「波鞋街」便舉世聞名,由商戶自發形成。人稱「波鞋街大王」、富豪集團(Fulvo)創辦人彭漢釗是幕後推手之一。縱橫商場半世紀,見證波鞋街起伏,坦言疫後舖租雖大跌,同行仍然難負擔,三大長期趨勢丕變下,連這位一向進取的商人也轉守為攻,以便度過經濟寒冬。
何時進?何時退?彭漢釗看大勢──第一,科技趨勢:新冠徹底改變消費習慣,線上生意愈趨盛行;第二,經濟趨勢:人們對經濟預期向好,意味着不用憂柴憂米,現在並非這樣;第三,政治趨勢:地緣戰爭風險劇增,世界已經不同了。
由業主變租客
抉擇要衡量機會成本。目前,彭漢釗仍持有自用舖及一幢唐樓,「剛剛售出的舖位,我們已經租回來」,以現時零售市道、經濟恢復步伐,他認為租舖勝於持舖。
做生意有危自有機,市況差有利「還價」。以波鞋街為例,彭漢釗透露,已經有舖位租金,由40幾萬跌至20幾萬,跌足50%!「業主想法都是這樣,總認為你賺到錢,不會輕易減租;直至你搬走,便證明捱不下去,於是平給下一手。」
租金多少屬合理水平?「舉例西洋菜街租30萬時,波鞋街沒理由租40萬,因為西洋菜街很旺,做什麼行業都可以!反為花園街要生存,租金不能加太快。」
眼見波鞋街「走樣」,彭漢釗難掩傷感,「另一邊已租給藥房,不太『波鞋』了!業主加租是應該,但不要太瘋狂,若維持到合理租金,個個搵到食,相信人們會留下來」。
「波鞋街」非一夜建成──其實,直至1970年代,花園街仍是普通舊街,只有街坊酒樓、打鐵舖、麻將舖,以「波鞋街」名稱崛起,是始於1980年代,全靠本地商家眼光獨到,捕捉到該區潛力,「有足球場、籃球場及學校,很易聚集運動人士」。
彭憶述,全條街有許多老闆「又傾又砌」(商戶會有一定分工,賣不同性質的產品)為「大圍」謀福祉。皆因在同一條街道,若然個個都賣「大路嘢」(主流款式),沒特色是很難發展下去,「正如香港的商場,你逛完沙田後,也不用逛其他,因為千篇一律」。
相反,逛波鞋街時不時有驚喜。從前想買知名運動品牌,數來數去兩三個,本港市面實際很少選擇;1980年代起,彭漢釗陸續引進Timberland、K-Swiss等品牌,近年流行的Under Armour、行山人士喜愛HOKA,最初都由其兒子引入香港。
原文請閱11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