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7月6日

【信報月刊】細數國泰歷次身份危機 —— 「國籍」模糊由救命草變負資產

【本刊特約記者許創彥】Blanket and carpet,一字之差,一個心結──國泰「辱華事件」雖然以空姐被解僱告一段落,但「國籍問題」仍存。近年,這家航空公司經常被推上政治浪尖,儘管回歸前已主動轉讓股份,獲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讚揚為「標誌着英國對(香港)當地航空業的統治結束」,不過「英資」背景現時卻再成話柄,被指崇拜洋人、不知衣食父母。昔日資產變負資產,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及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副教授王迪安為本刊拆解國泰的身份危機。

研究香港航空史、著有《香港振翅:民航業與全球樞紐的發展,1933–1998》的王迪安博士向記者展示一張1971年的國泰海報,顯示當時由機師,到空姐,再到地勤均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種族,能說23種語言。在此背景下不難理解,為何英語是該公司的官方語言。

「國泰開宗明義標榜東方,不單純指香港。」海報強調「探索東方不同面貌」(Discover the many faces of the Orient),王迪安指「Orient」語意模糊,可以是「北亞和東南亞的構成」。

這種曖昧的定位有利國泰以不同方式討好「衣食父母」。王舉例,國泰空中服務員曾以和服示人。事關六十年代,日本放寬旅遊,旋即成為香港第二大旅客群眾,於是國泰馬上甄選操日語空姐,在機艙內換上和服,並佩戴日本國旗肩章,讓日客賓至如歸。

對日客,有和服;對華人,有旗袍;要專業,有制服──百變形象,令國泰衝破國籍、民族等限制,從英資蛻變成跨國企業。

擁抱中資

可是,隨着香港前途談判八十年代開始,國泰「世界公民」的身份已不足以令中國政府安心,英資背景更從優勢變成風險。面對新一波身份危機,國泰再一次出招,變身速度比其他英資都要快。

王迪安指,航空公司的政治嗅覺特別敏銳,畢竟需要實體根據地擺放飛機、飛出飛入,「如果國泰沒有香港,影響會很大」,況且贏得中國信任,有利爭取內地航道及飛越中國領空,「慳好多油錢」。

另外,港龍航空的出現也構成威脅。歷史何其相似,港龍「根正苗紅」,坐擁包玉剛、曹光彪等親中商人,同時獲央企撐腰。《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幾個月後,港龍就申辦中港包機,「國泰卻有點阻滯」。

為扭轉局面,國泰很快重施故伎,主動「染紅」。在朱鎔基和李鵬等國家領導人的參與下,中信和中航陸續入股國泰,太古逐步減持。此外,為應對港龍標榜本土的宣傳攻勢,國泰也在1987年推出本地機師培育計劃,確保回歸前的駕駛室有華人面孔。

原文請閱7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