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1日

【信報月刊】朱棣文:政府不用鼓勵生育

【本刊記者李潤茵】近期城中熱話離不開「生仔」,事關有中國經濟學者形容子女為「長周期消費品」,批評「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不過站在環保角度,科學家恐怕未必認同。生仔都關地球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親自拆解兩者之間的inconvenient truth(不願面對的真相)。

現為史丹福大學William R Kenna Jr物理學教授,兼為分子和細胞生理學及能源科學與工程教授,朱棣文在職業生涯中,一直為氣候挑戰尋找新方案。上月,他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科學博士學位,在公開論壇上,就分享了可持續發展的最新研究。

他提醒,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人口規模急速膨漲,不過早期是上百年增加10億人,現在呢?僅十數年已達同樣增幅,所需時間愈來愈短。

朱棣文表示:「有些國家不樂見人口下跌,認為國家需要更多年輕人,才能照顧老年人口;不過,美國人稱之為一種慢性『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簡單而言,就是製造可持續發展的假象;相反,現實是全世界(尤其發達社會),愈來愈多人傾向生少些,甚至不生孩子。既然如此,他認為與其提供獎勵(例如稅務優惠)刺激生育率,倒不如讓人口自然下降。許多國家糾結於人口持續下跌能否維持高度繁榮,朱棣文的答案卻是斬釘截鐵:「可以!」原因是機械人應用只會愈趨普及,再說人類都是時候轉變觀念──「重新衡量何謂『財富』(wealth)。」

他指出,一個國家的財富會以人均GDP來計算,意思就是「如果你蓋一棟樓,然後50年後將它拆卸,再重新蓋一棟,GDP的確會上漲;如果你製造一輛車,它能夠開10年,而不是20年,10年後GDP也會增加」。

「司機都是GDP一部分,但他們是賣服務,而不是賣產品;服務無問題,產品則不然,後者是在消費(地球)。所以在美國,我們關注個人富足同時,也希望下一代能夠宜居,並且晚年都身心健康。」

最後,他引用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在1968年有關「國民生產總值」的演講,指出經濟數據不代表一切,下一代健康、教育質量、婚姻幸福及官員誠信等元素,對人生有價值,卻未能反映出來。

原文請閱5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